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27日上午举行联组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委员们就如何构建住房保障的顶层设计、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公平分配机制和质量监督体系等问题询问了住建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
虽未详解顶层设计的具体框架,但住建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询问时透露了未来住房保障的发力方向:保障方向上将以租赁型保障房和货币补贴为主,监督管理侧重完善公平分配和运行管理机制,财税、土地、金融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将贯穿整个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方向 以租赁型保障房和货币补贴为主
“住房保障这项工作的顶层设计,我们考虑第一位的还是基本保障制度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国家究竟住房保障的范围是什么、方式是什么、机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我们认为最顶层的还是这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27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回答询问时说。
在他看来,从制度上和方向上对住房保障应该是以廉租住房为主和货币补贴为主。现在的方向也在朝着货币补贴为主的方向在努力和行进着。初步设想,两三年以后,很大可能就要逐步转到货币补贴为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当天也表示,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绝不意味着所有的城镇居民都拥有自己的产权住房,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个生活在城镇的居民都能有适当的住房条件。对于经济能力比较弱,靠自己的收入无力在市场上解决住房问题的这部分群体,我们通过保障性住房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这个保障方式,将越来越多地过渡到以货币的补助方式、以无产权的租赁型保障房的方式来解决。
对于此次保障方式的明确,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说,一开始我们就应该这样做,但由于保障房建设欠账太多,在“恶补”的情况之下,就会出现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高潮,当双轨制逐渐平衡之后,住房保障就应该是遵循公共租赁住房和货币的方式。她进一步表示,货币补贴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集中建设,其形式也比较多样,比如对一定保障范围之内的人采用补房租的办法,另外,还可采取各种免税的方式。
“这一提法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这样的表态传达一种思路,即未来住房保障政策实现途径和方式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政府不会持续不断的大规模建设保障房,而逐渐过渡到以货币补贴为主的方式。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预计,“十三五”期间,保障房新建量将会大幅萎缩,保障房对商品住宅的冲击主要集中于2013年至2016年,其后将衰减。他认为,货币补贴是保障的高级阶段,效率会更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等类型的保障房将逐渐被取消呢?聂梅生认为,从长远看,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等应在保障房范围中取消掉,保障房应逐渐以公租房为主,其他类型的房子可以用更适当的方法界定。陈国强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保障房的类型需要加以简化和规范。
联动 财税土地金融一揽子政策齐发力
“顶层设计,现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牵头,涉及到发改、财政、国土、银行、银监会、监察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民政部等部门,这是一个联合战线。”姜伟新说。
在这场历时近五个小时的专题询问会上,除住建部外,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部委有关负责人悉数到场,并纷纷表示将继续齐心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姜伟新介绍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今年下了大功夫,到现在为止已经安排了1520多亿元了。地方财政今年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今年财政部代地方发了地方政府债券,中央要求他们大部分要用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当中,这解决了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对于普遍关心的可持续性融资机制设计问题,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回应说,现在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合格的政府融资平台应该继续运用,这种情况下,能够多渠道筹集资金,也能够保证银行贷款及时收回本金。第二,对于公租房,我们在政策设计方面把贷款期限拉长。
在土地供应方面,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表示,2011年,一千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已经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今后四年,按照现在确定的还有2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任务。按照现在每年供地的数量和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看,确保这一部分用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主管部委能够集体面对全国人大的质询,当然是一个好事”,陈国强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说,“十二五”只是刚开始,未来保障房建设管理方面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面对,多部委相互配合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是一项必须的工作,如果能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推动这项工作肯定会对我国的住房保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过,专家也提醒说,要看到住房保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就目前而言,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拿资金来说,陈国强认为,中央应拿出更大的财力支持保障房建设,现在的投入力度应该是不足的。另外,保障房的相关税费应与普通商品房有所区别,该免的免,该减的减,有关主管部门需提供这样的政策空间。
此外,在土地供应方面,如何协调保障房与商品房的供应平衡也是一个问题。聂梅生表示,现在保障房供地不在于土地不能保证,而在于挤压了商品房的土地供应,而紧缩的土地供应对未来房价上行有一定的压力。
监管 完善公平分配和运行管理机制
一直以来,保障房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被视为安居工程的“生命线”。然而,在现实的保障房分配过程中以权谋私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此,姜伟新也坦言,曾发生过开着宝马去买经适房的个别现象。他透露,在住建部重点审批的16个城市中,分配给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占比为2.4%,这些情况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此,有专家就质疑,这种情况的造成与当前政策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关。记者了解到,在完善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和运行管理机制上住建部将有一系列的动作。比如,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申请审核和配租配售程序,并予以公开;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使用的公众监督机制等;此外,将进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退出等机制。
齐骥指出,在保障房分配环节,将做到条件公开、房源公开和对象公开。“现在很多地方是通过三级审查的方式在监督整个分配环节。此外,还正在完善退出机制、纠错机制和处罚机制,这个处罚更多不是针对被保障对象,而是处罚公职人员。希望通过严厉的处罚来避免权利寻租和腐败现象。”
北京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小冲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保障房开工后,在后续运营上和在退出机制上也应该防止出现灰色地带。这涉及到整个保障房体系的建立,需要国家多个部门协作完成。”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当前不仅要加强对租房市场的管理,还应该推进住房保障的立法和司法,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租房市场。”
除了分配环节,保障房质量也倍受关注,外界质疑在这方面一直存在上级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常务理事陈俊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因为这些不好查,地方政府又没有财力物力人力,除非上级强力要求,否则地方上既无积极性也很难动真格。”
姜伟新也坦言,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质量把关不严,个别工程还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他表示,将督促各地确保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面开工建设。住建部将继续推行项目法人对住房建设质量负永久责任,其他参建单位按照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负相应责任;推行参建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责任终身制。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目前,我国的保障房建设缺少明确的成熟模式,保障房的运营、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健全,虽然加大问责制释放了积极的信号,但还应通过细化的政策来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不变形、不走样,切实起到监管屏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