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黄三角” 扮靓新农村
2011-10-19   作者:记者 吕福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2011年国庆节期间,山东德州乐陵百万亩金丝小枣又获得大丰收。图为山东德州乐陵朱集镇,枣农们把鲜红的小枣晾晒在田间地头。新华社发(詹敏 摄)

    伴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京沪高铁的开通,北距京城仅一个多小时路程,南到省城仅半个多小时路程的德州,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记者近日在德州走基层中,处处感受到德州市对接“黄三角”,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与生态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激情脉动。
  在德城区黄河涯镇前仓村南的馨秋生态农业示范园,第四届采摘节刚刚落幕,桃林中仍有熟桃在枝,路边不时走过提着满篮子刚采摘的桃子的游客,笑靥如春。这个农业园的负责人李冬青说,这个示范园区规划占地2000亩,主要发展有机果蔬,搞观光农业,目前已逐渐见到效益。
  正值梨子成熟时节,摘一个“德玉梨”咬一口,爽口得很,果肉细嫩,不留残渣。据说,这里每亩梨可产6000斤梨子,每斤能卖到20元,而一个梨子就有近2斤重。园区内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和防早网,不用农药和化肥,是绝对的绿色食品。
  这个产业园的土地是从3个村的农民手中租过来的,每亩地租金为1200斤小麦,按当年小麦市场价格给付租金。而这里的用工基本上是周边的村民,每天大约40元务工费。当然,前来务工的多是中老年人。正在园区内做工的黄河涯村民安文喜说,他在这里务工已有两年了,天天有活干,有时一月一结算。
  在前寨村桃子采摘园,果农刘振英穿梭在自家的9亩桃园里,不断有游客前来体验自行采摘的乐趣。刘振英说,自家大约300棵桃树,一棵树能卖200元。过去桃子不好卖,一天光烂掉的桃子把路边的沟都倒满了,现在有了游客来采摘,没那么多烂桃子了,熟的都被人及时摘走了。
  在以小枣著称的乐陵县,规模种植蔚然成风。在朱集镇万亩枣园,路边树上的枣子如繁星般闪烁,沉甸甸地压满枝头。数十枝千岁枣王,依然硕果累累。在全县,大约有50万亩金丝小枣,人均40棵枣树,当地人称“树上3000斤,树下吨粮田”。
  如今,各地农业产业化得到长足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也越来越频繁。在素称“京津南菜园”的宁津县,县长高秀鹏说,全县每年到北京、天津上学、打工的人有10万人。在柴胡集村,政府扶持农民成立了东崔蔬菜批发市场,属于合作社性质。有了这个合作社,村民们不但可以入股分红,自家的蔬菜也不愁销了。
  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带动,乐陵县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这里培植出的土豆五彩缤纷,附加值大增。在企业的带动下,当地农民基本被安置在企业的产业链上,村企共建体制下,当地农民多住上了新楼房。在梁锥希森新村,村支书张红霞说,这里一家一户,住得是280平方米的连排别墅,农民老宅基地入股分红,去年一股可分8000多元。
  总部位于庆云县的中澳集团,是闻名遐迩的肉鸭养殖集团。据集团副总裁张长景介绍,全县有6000多个大棚养鸭户,在公司指导下实行标准化养殖,而整个产业链条上大约涉及30万人,辐射周边100公里左右。在号称世界最大的孵化车间,可年孵化近1亿只雏鸭。
  在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同时,德州各地近年来还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重镇禹城市,由北京汉能控股集团投资120亿元的薄膜喷涂电池项目正在动工兴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黄松春说,这里将来可生产硅锗三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产能100万千瓦,转化效率10%。较晶体硅电池片而言,这种新产品可喷涂在建筑物外墙,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禹城还是全国重要的功能糖城,市委书记闫剑波说:“现在各地发展不比经济总量和用电量,而是比地方税收和存贷款量。”
  经济发展,民生幸福,是德州追求的发展目标。以工业反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成为一些基层官员的追求。在全国一些地方打着新农村建设“赶农民上楼”时,齐河县刘桥乡洪州社区提供了一个让百姓叫好的案例。
  记者在洪州社区看到,这是一个外观相当漂亮的新农村大社区,灰瓦白墙,家家二层楼房,前后皆有院,社区配套齐全,规划有湖区景观,农机大院。通过农村土地整理,相当于每人增加了3分地,这些地没有被用作工业用地指标,而是出租搞畜牧和种植园区,壮大的农村集体积累,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也抵消了农民上楼成本。
  齐河县县委书记魏洪祥说:“这些房子是以700元的建筑成本卖给农民的,路边还有蔬菜大棚供农民种菜。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要让利于民,不要算计百姓,而且政府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不可一刀切。”此言甚是,眼下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出了问题,恰恰是因为出发点不是为了农民利益着想啊!
  德州基层所见所闻,记者深切感受到当地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感受到农民群众奔富路上的兴奋,地方经济所取得的成果让人鼓舞,基层群众所体现的创造性令人敬仰。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正是基层和谐发展的真谛,应当坚定不移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付诸实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2010-09-17
· 高效生态:我国"低碳"开发最后的大河三角洲 2009-12-30
· 倡议者眼中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12-30
· 安徽省培育出“高效生态”水稻新品种 2009-12-29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 2009-12-04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