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事件频发暴露多重深层次问题
2011-08-01   作者:记者 党文伯 陈健 葛晨 叶建平/成都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7月27日,绵阳市民在绵阳消防支队送水点排队打水。新华社发(王二来/摄)

    7月21日,涪江上游普降暴雨,泥石流将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境内的四川岷江电解锰厂尾矿渣带入涪江,导致涪江沿岸江油至绵阳段城乡约50万居民饮用水受到影响。就在该事件发生的前不久,广东省化州市因一家企业长期违法偷排未经处理含酸性废水也发生了水污染事件。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近年来,一起起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认为,事件频发敲响了环保监管的警钟,其背后暴露出的化工企业布局、水资源保护等一些深层次问题更是值得关注和反思。

  “水危机”突如其来

  7月26日晚,绵阳市人民政府突然发布公告,称该市涪江江油、绵阳段水质氨氮、锰指标超标,呼吁广大市民近期生活饮用水尽量使用瓶装水、桶装水等成品水。
  公告一出,引发了一场“抢水”风波,矿泉水等的供应一度趋紧。
  记者了解到,涪江水源是绵阳市三大水源之一,所供水量占绵阳城区30多万居民生活和饮用水量的70%,绵阳市其他两个水源未发现异常。事发后,绵阳市加强了安全饮用水供应,从周边地区紧急调运成品水并向居民区运送安全备用水,从26日至今,绵阳市从外地紧急调入了几十万件瓶装水。  
  经过几天的紧张处理,绵阳市水务集团29日凌晨监测结果显示,经过生化处理和管网全面冲洗,水源取自涪江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达标,绵阳市疾控中心在群众家中接出的末梢水也全部检测合格。绵阳市政府于29日中午12时向全市公告解除警报,告知市民可以饮用自来水。
  目前,“水危机”对于绵阳市民来说,已成为过去时,但仍有一些市民心有余悸。市民王小芬告诉记者,家中烧饭仍使用送水车中的水,家人喝的是先前买的瓶装水。

  “天灾”引发“水危机”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污染事件呢?目前污染源情况如何呢?记者于7月27日赶到了事发地——松潘,并在那里蹲点追踪调查。
  7月27日下午,记者在松潘县小河乡泥石流现场看到,暴雨导致涪江支流一侧的山体发生泥石流,四川岷江电解锰厂位于山腰位置。泥石流卷走部分矿渣冲入河道,阻塞了一部分河道。河道宽处有10余米,但窄处仅六七米,河水较为湍急,仍不断冲刷着泥石堆积体。 
  四川岷江电解锰厂总经理谢才坤回忆说,20日傍晚,小河乡辖区局部骤降罕见特大暴雨,历时约1个半小时。暴雨导致山体垮塌,山水猛涨,形成了历时10多分钟、多达数十万方的特大泥石流。“泥石流像脱缰的野马狂奔而下,挡水坝、挡渣坝、泄洪道被严重损毁。” 
  事发后,松潘县于21日7时对水进行了采样。松潘县环保局局长张友奎说:“由于我们自身不具备检测能力,因此只能将水样送往州环保局进行检测,23日才出检测结果,显示锰、氨氮两项指标超标。24日再次取样,26日结果显示,仅有锰一项超标。” 
  张友奎介绍说,“如果天气晴好,没有雨水冲刷泥石堆积物,将不会产生新的污染。就怕出现新的暴雨,可能再次冲刷堆积物,将污染物冲入河中。我们正在加紧清理河道附近的堆积物。从理论上说,随着河水向下游流动,支流不断汇聚、河水流程增加,污染程度会逐渐减轻。” 
  两天后,记者再次来到事发现场,当地有关部门仍在全力对造成涪江污染的泥石流现场进行处置。记者看到,大批机械车辆在泥石流现场进行清理作业,几名工人在一块卡车大小的岩石上钻孔,为爆破清除作准备。目前,在泥石流中堵塞的电解锰厂渣场导流隧洞已经打通,渣场上方的雨水能够通过导流隧洞排走。
  最近几天一直在现场指挥抢险的松潘县副县长刘明刚告诉记者:“目前,冲入河道造成涪江污染的泥石堆积体已基本清除,没有新的污染物进入涪江。”
  29日凌晨,经四川省环科院、四川大学水利地质专家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决定在继续修复电解锰厂渣场受损挡坝的同时,在其下方新筑一条高15米的挡坝,新挡坝已于29日6时开建。目前,新挡坝正在加紧修筑,同时,工程技术人员将对机械车辆无法处置的大块岩石实施爆破清除,爆破后的石块将填筑进挡坝,届时阻止矿渣进入涪江将更有安全保障。

  江水污染引发的“深度思考”

  其实水污染并不只发生在广东或者绵阳。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5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而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另外,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近14万公里的河流中,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同时,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专家认为,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敲响环保监管的警钟,更折射出当前我国江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富集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暴露出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的一些问题。
  事件发生后,四川省派出调查组来到绵阳,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炜在汇报会上的一句话发人深省——“一次污染可能是偶发事故,如果再次发生,那将成为一次责任事故”。作为事故调查组负责人、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何旅章也表示,“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要进一步加大对江河沿岸采矿、化工等企业的环保监管,排查隐患。”
  一些环保人士认为,这一事件还折射出当前我国尾矿库管理不善的问题。环境保护部的官方统计表明,尾矿库企业管理粗放,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因尾矿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已经多次威胁饮用水安全,危害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尾矿库12000多座,其中17%是危库、险库和病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极易造成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另外,从更深层次分析,这一事件还暴露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化工企业布局规划不够科学。希望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排查力度,加大对河流上游污染企业的监管,避免类似事件因偶然因素再次发生。”业内人士说。
  这起水污染事件还敲响了保卫城市水源安全的警钟。城市水源单一,缺乏储备水源,导致抗风险能力弱。四川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陈昌文说,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工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单一水源不仅不能满足需求,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一旦水源发生危险,就会造成社会的恐慌。
  为防止水污染事件再次发生,专家认为,应“内外兼修”,从体制机制上破题。应科学规划流域内的重点产业布局。绵阳市应急办主任鲁良军认为,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业,以免对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造成威胁;要建立区域性“污染补偿机制”,例如加大下游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确保上游地区加强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违规成本和惩治力度,并引入市场机制,推动水污染治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胡光伟说,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污水治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雅戈尔李宁否认造成水污染 2011-07-15
· 紫金矿业重大水污染事件:多人涉嫌贪污等犯罪 2011-06-21
· 王生代表:建议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2011-03-09
· 今日观察文字实录-又见水污染 2010-07-20
· 又见水污染 2010-07-1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