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究所的这个夏天注定多事多非。 而研究所间的比拼,早就写满了“挖角、倒戈”这类故事。 据记者统计,仅以卖方研究机构的评判标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为统计对象,曾登上2009、2010年度榜单的分析师中,如今已有近半数变更了东家。
下一个故事可能发生在国泰君安
“老将”李迅雷的去留已经白热化:这一头,是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头衔和副总裁待遇;另一头,国泰君安还没有放弃努力。而李迅雷本身,却只肯回答“不确定”三字。 对国君而言,一旦灵魂人物李迅雷出走成真,无疑将使其多年积累的研究品牌大打折扣;更难预测的,还有未来研究团队的变动可能。 安信证券就是前车之鉴。
安信证券:集体跳槽的轮回
安信证券分析师们的集体跳槽,就像又一个轮回。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年7月间,安信证券研究所离职人员多达33名,遍布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四大板块,以及其余18个行业;具体名单中,甚至还包括5名首席分析师。 但这些流失人员背后的更深一层含义,还在于他们多为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微博)“嫡系”;2007年初,还是光大证券核心研究团队的这批人,追随高善文改投成立不久的安信证券。 这一跳轰动业内,也由此开启了券商分析师“抱团”跳槽的序幕。 当时的光大证券风头正劲:自2004年起,高善文带领的宏观研究团队已连续三年蝉联行业第一;其余在汽车、有色金属、化工等领域,先后也有十余人次登上《新财富》榜单。 但高善文团队的倒戈却使得这一切戛然而止。 2007年度的《新财富》评选,光大证券仅在“本土最佳研究团队”上排名第13位,较一年前大幅下滑5位;反观安信证券却是名利兼收,不仅在2007年跃居“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9名,还刷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基金分仓记录。 2007年度基金公司年报显示,安信证券全年获得基金分仓佣金收入累计有5489.86万元,业内排名25位;而在半年报中,这一排名还仅是第64位,对应收入只有177.04万元。 然而2011年,分析师再度抱团跳槽,这一次“受伤”的对象换成安信证券。
券商研究所:铁打营盘流水兵
但安信证券不是唯一的受伤者。 2010年初,时任国金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的龚云华带队奔赴齐鲁证券,其中便包括不少《新财富》上榜分析师,如钢铁行业第一名周涛(微博)、笃慧,农林牧渔行业第二名谢刚,以及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第三名刘江啸等。 尽管2010年《新财富》评选中,上述分析师依然支撑着国金证券的表现;但他们给齐鲁证券带来的却是真金实银的进账。 数据显示,国金证券在2010年基金分仓佣金收入同比下降34.13%,排名也从2009年的第10位跌至16位;而齐鲁证券却在该项收入上大涨42.82%,行业排名第23位。 这一年,有“黄埔军校”之称的申银万国也不得不面临研究团队的重大考验。 2010年9月,原申万研究所副总经理黄燕铭正式加盟瑞银证券;黄不仅仅是内地从业时间最长的A股分析师之一,还一手打造了申万的分析师团队。 黄燕铭离开后,申万余震不断。 前首席策略分析师袁宜在2011年奔赴富国基金任首席经济学家,而从2010年下半年算起,离开申万的还包括固定收益证券分析师张睿,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李树荣,家电行业分析师付娟,钢铁行业分析师赵湘鄂等。 2011年,本已命运多舛的光大证券不得不送走其第二位首席经济学家;这一次,挖角的是老牌券商银河证券。 今年4月,原光大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投身银河证券,但职位并未改变。 自高善文跳槽后,光大证券便在2008年从中信建投引入潘向东,寄望其能重建宏观研究团队;截至目前,潘已经带领宏观研究团队连续三年上榜《新财富》,2010年获该领域第五名。 不过在潘向东之前,光大证券就已经有多名分析师离职。 前策略分析师黄学军在2010年率先跳槽至国信证券;此后,上榜2009年度《新财富》的地产行业分析师赵强、煤炭行业分析师陈亮、汽车行业分析师杨华超以及机械行业分析师邱世梁四人又集体“转会”至广发证券。 潘向东履职银河证券后,还带走了前钢铁行业分析师胡皓,而身在广发的邱世梁也跟随老领导加盟银河。
留人?育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该走的总是留不住。 薪酬,始终是各家券商在留人时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从2004年国信证券首次尝试给分析师市场化定价开始,同行间开价越喊越高,人才却一直难留。 当前国内券商的薪酬体系基本上都是固定工资加奖金,但在具体的发放标准上又各有安排。 “固定工资是按照学历和工作年限来定,大家差别不大;但在奖金部分,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沪上一券商分析师对记者介绍。 尽管分析师被普遍视为高收入阶层,但同样得到共识的还有这个行业的薪酬差距。 “一般来说,从业2-3年的分析师平均年薪在20万上下;从业5年,平均年薪差不多可到四五十万。”深圳一金融猎头介绍。 可同时,不少新人初入这一行,得到的月薪不足万元;而一旦有幸入榜《新财富》,年薪起步将是百万。“熬上几年,有了资历,薪水还是会让你满意的。”一分析师总结称。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分析师在计划跳槽。 “压力大。”一上市券商金融行业分析师对记者抱怨。他调侃自己的生活是“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写报告,三分之一的时间打电话,还有三分之一去调研;今年上半年,其所在研究所完成一轮改革,对分析师的考核指标增加了基金分仓这一条,“要求看到分仓的实际变化,更累了”。 从已有案例归纳,大多数分析师会跳槽去买方分析师,如基金、保险公司等,还有一部分会在公司内部转岗,转作投资顾问,或是去投行、资管等部门。 但对那些早就名声在外的分析师而言,更多的去处却是在券商同行。 重金收揽人才,俨然已经成为不少券商提升研究实力的工具;如高善文之于安信证券,龚云华之于齐鲁证券,都已经先后验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 四年前,安信证券传出以三年1000万的年薪招揽高善文,也因此更是传出500万挖角《新财富》分析师的消息。 只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长远来看,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研究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拥有逾十年A股分析经验人士认为。定下券商对首席分析师的挖角标准;此后,这一标准已经水涨船高。 2010年,两家私募广东新价值投资和上海泽熙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新价值更是传出500万挖角《新财富》分析师的消息。 只是,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长远来看,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研究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拥有逾十年A股分析经验人士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