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企业对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化的影响力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GDP总量已经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和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不相符。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来统筹规划,需要深入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性问题,统筹规划协调中国的战略性资源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才能走好。
中国企业需要国际化但国际化水平不高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中国企业国际化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中国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地位是不相符的。”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对记者说。有经济界人士称,中国虽然有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是这些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并不是真正的竞争力强的国际化企业,而是被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抬进世界500强的门槛里去的。
作为一个正在走出去阶段的大型企业的老总,向文波深有感触,“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像三一重工,目前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00多亿,很快将来会达到800亿,肯定也能达到1000亿,像这么大的一个企业,是必须通过市场的多元化来化解金融风险,如果过分专注于国内市场,一旦有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冲击将会很大,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客观要求。”
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增长水平还是主要以简单的商品出口为主,这种形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的好处,比如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就业,给我们创造了一定的税收,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大的环境的成本和压力,承受了很大的铁矿石、石油等资源的压力。
向文波认为,以简单的商品出口为主的国际化其实是不可持续的,假如我们还是沿用过去模式,我们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我们和国外的贸易冲突也会越来越严重,我们目前的出口相当一部分是外资企业在做,还有很多是国内企业的贴牌,实际上中国成立全球最大的加工基地,加工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大进大出”,大宗原材料进来,大宗的产品出去,这样带来很多的指责,比如“碳排放量大”,“中国是个无底洞”等,实际上我们是在为别人打工,实际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中国企业不能总停留在国内市场。
中国企业走出去瓶颈在哪里?
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上,我们成功的案例不多,很多企业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资金不是太大的问题。”那中国企业走出去瓶颈到底在哪里呢?
“中国企业走出去成功的案例是非常少的,追究其原因,除了企业内部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国家系统的支持,企业走出去必须有国家外交、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目前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还是游兵散勇,单打独斗,缺乏协调作战。在国外,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有大量的人员往来,需要国家外交支持,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投资,需要当地人民对中国文化要认同等,如果当地人不认同中国文化的话,也就很难认同中国企业,这样中国的企业在当地就会很难。另外,中国企业在国外遇到的金融服务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在很多国家没有网点,在这样情况下,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就出在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在国外比如别人买卡特彼勒的产品,卡特彼勒就能够提供银行按揭贷款等金融服务,但是我们就不行,我们只能全款,我们的竞争力自然就出在缺陷,这些问题不是我们哪个企业能解决的。”,向文波说。
“我经常会被很多人问起,你们中国移动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多去收购一些国外的电信服务商?其实,并购境外企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建宙说,“在电信行业我们虽然经验丰富,但都是在国内的经验,换一个地方情况就完全改变了。我们有些同事到国外去工作,上飞机的时候还感觉一切都很好,一下飞机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事实。企业境外并购与经营需要的人才,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就是在实际中锻炼。我们也要吸收一些国外人才,人才的缺乏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瓶颈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说,“对于境外投资风险的评估,我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对境外投资的审批手续也过于繁琐。”
向文波:建议国家把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立为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来统筹规划,需要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性问题,统筹规划协调中国的战略性资源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才能走好,否则中国企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向文波建议:国家把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立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我们必须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走好,中国企业在国外生产可以转移环境的压力,碳排量,可以减轻我们对资源的需求,我们可以减少贸易总量,这样我们贸易摩擦就减少了,其实这样并不减少我们企业的收益,因为我们可以把利润留在国内,解决我们企业的发展瓶颈。第二,要解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具体问题,例如金融服务支持的问题。我们的银行等金融企业可以在国外增加网点,我们这样和银行可以互相支持。同时,国家支持中国制造企业发展金融租赁等金融企业,这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和国外巨头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卡特彼勒等国外巨头在产品金融服务上的收益都以超过制造业本身,而我们的制造业产品金融服务收益基本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