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说:2010的世界色彩斑斓,有过快乐,有过悲伤,财富还在燃烧,博弈仍在继续,他们走进演播室共同回看2010的风云变幻,把脉2011的冷暖温度,“2010世界经济年度观察”《今日观察》新年特别奉献。
解说:暴雪、火山、矿山,2010年自然灾害频发,人们惊叹地球怎么了?外交家吴建民,知名学者郑永年作客演播室,一起直面不平静的地球。《今日观察》“2010世界经济年度观察”。
主持人(史小诺):今天继续我们的《2010世界经济年度观察》特别节目。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我们居住在这个蓝色星球上的人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从年初到年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地发生着人类和地球相互伤害的灾难的故事。大地震、火山喷发、矿难、暴雪严寒、森林大火。现在当我们回顾这一年所发生的各种灾难我们需要反思,为什么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矛盾会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怎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自己。
今天演播室的嘉宾评论员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吴建民先生和国际关系专家、著名学者郑永年先生,欢迎两位!另外在节目当中,我们还将会连线到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地球这不平静的一年。
王玉国(记者):这里是位于布达佩斯多瑙河一侧的著名的旅游景观——渔人堡,半个小时之前我们登山来到这里的时候,向下面张望,隐约还可以看到多瑙河上桥梁的影子,但是现在已经是模模糊糊的一片。
解说:10号在昆士兰州的图文巴市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进街道,路上的车辆像玩具一样在汹涌的泥浆水中沉浮,一辆白色小客车被急速冲向下游,连续撞倒了几棵树木,而一名男子正被困在其中的一棵树上。
同期:车要撞到他了。 同期:要撞到他。
同期:哦,不。 同期:不,他还在那儿,天哪!
解说:自去年11月份以来,洪水已经在澳大利亚造成10人死亡,20万人受到影响,受灾程度史无前例。
北京时间13号11点10分左右,随着救生舱“凤凰号”缓缓升出地面,受困井下将近69天后,圣何塞铜矿矿难首名受困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罗斯成功获救。
塞普尔韦达(第二名获救矿工):来说句心里话,智利,智利,智利万岁。
杨平(记者):我现在是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国际机场,从当地时间9号开始,暴风雪袭击了美国南部地区,佐治亚州是灾情最为严重的州之一,由于恶劣天气这一地区的大部分机场被关闭,2000多架航班被取消。
解说:截止11号美国已经有6个州宣布进入极端天气紧急状态,在德国温暖的天气使积雪融化,莱茵河水位上涨,德国西部一些地区被洪水淹没,在维特海墨小镇居民搭建的临时的小路出行,颇有点水上威尼斯的味道,气象部门预测未来还将有新的降水,因此河水水位可能进一步上涨。
特雷索波利斯受灾民众:上方的岩石突然晃动,然后就砸了下来,我儿子、女婿和侄女都死了,我的三个侄子也死了。
迪尔玛?罗赛夫(巴西总统):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应对呢?暴雨还将引发更多的泥石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保护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
主持人:虽然这些事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健忘,就是在过去2010年发生了这么多的,比如说火山喷发,还有大的地震等等灾难性事件,我觉得不好说哪一件给两位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说这些画面都是很久的在我们脑海当中,为什么地球会经历如此多的灾难?我们的地球还能撑多久?
吴建民(知名外交家):我们这个地球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我相信这个地球还会存在着很长很长的时间,你刚才讲的灾难,很多灾难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灾难就看现在这个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极端性的气候在全世界频发,你看今年中国南方的雨雪那么多,北京这里不下雪。
主持人:对,很反常。
吴建民:美国东海岸大雪,几十年以来最大雪,我在纽约生活了十年没见过那么大雪,而其他地方都没有雪,北京没有雪,这种自然灾害频发引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人类对地球,对自然界的索取是不是过度了,是不是破坏太多了,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个就是人类正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主持人:对,前两天我爸在说我们老家重庆还有湖南那边老是下冻雨,但是北方为什么一直没有下雪?他提这个话题提了两三次了,所以我觉得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郑永年(国际关系专家):我是觉得最近十几年来呀,这个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好像就是说自然界的变化已经积累到这样一个程度,我以前看那些科学报告,就是说现在这个环境污染是以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积累的,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后来的那些气候变化,新兴国家的变化现在没开始呢,如果当时的工业化,实际上比现代规模要小得多得多,如果当时的工业化造成的这个后果到现在体现出来了,那么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工业化,如果再到一百来年体现出来,那可能这个地球就没法,再也没法存在了。所以我觉得环境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子孙后代的问题,你现在提取太多了,你就没有这个未来了,因为这个东西是固定的,固定的。
主持人:对。那么就我们所讨论的不平静的地球的话题呢,我们也是采访到了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我们来听听沙先生会有怎样的观点。
沙祖康(联合国副秘书长):这几年确实自然灾害很多,有的是属于不可避免的,比如像火山爆发,像地震,这样的属于自然的灾害,是超出人类能够控制的能力的,而有的灾害,恐怕是由于人类过度的在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这些灾难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是可以缓解甚至解决的。
主持人:那在这里呢,我们也是总结了去年所发生的这些灾年,请两位评论员跟我们共同来看一下,这里面有哪些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就像两位所说的有些其实是自然界,本来是会有的一些灾难,但哪些是由于人类的这个频繁一些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它所造成不应该发生的灾难,两位来给我们做一个选择,第一我们看到海底地震?
吴建民:你大概很难避免。 主持人:非常难说?
吴建民:因为找不出来人为活动导致地震的原因,现在还讲不太清楚。
主持人:比如说俄罗斯大火呢? 吴建民:这个是可以避免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是可以避免掉的。 吴建民:这个可以避免掉,对。
主持人:好,BP漏油? 吴建民:也可以避免。
主持人:也是可以避免。 郑永年:这应当避免。
吴建民:是吧。 主持人:这个欧洲的暴雪,这个很难说?
吴建民:这是气候变化。 郑永年:这是气候变化,跟人类活动有关系。
主持人:也有关系。它可能有隐含一些人为的活动因素在里面。
郑永年:智利的矿难? 吴建民:当然可以避免。
主持人:这个肯定是人为的因素比较大。 吴建民:对。
主持人:玉树地震? 吴建民:这个很难控制。
郑永年:这个很难控制。
主持人:这个很难说,还有一个是冰岛火山喷发,这个是不是其实历史上也一直是……?
吴建民:这就是历史,这个很难讲。 郑永年:对,这就是自然界的变化。
主持人:对,所以我们看到其中有一些灾害其实是可以避免掉的,那么两位给我们分析一下,现在人类发展,包括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它的这种增长模式是不是它和我们地球自然的这种发展它其实是有矛盾的,可不可以这样讲?
吴建民:今天世界在发生大变化,这个大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呢,就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亚洲有印度,有中国,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的一些国家,非洲有南非,拉丁美洲有巴西、墨西哥这些国家,这些国家你把人口加一加多少,30多亿,占世界人口一半,人类历史上没有占世界人口一半国家崛起的先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些国家崛起意味着什么,有很多人数以十计的人生活的改善,了不起的进步。
郑永年:对。
吴建民:但另外一方面问题出来了,世界在经历过工业革命这些过程当中,那是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很少,人数很有限,当时他们有全球的资源供他们支配,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发展是可以持续的,现在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人崛起,再按照他的模式,这个模式是他们发明的,世界上没有那么多资源,再有8个地球也不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迫使人类必须要进行三场革命,哪三场革命?第一是新能源革命。
主持人:新能源革命。
吴建民:新能源革命,第二是新产业革命,第三是新的生活方式革命,这三场大革命看好了今后几十年,这三大革命蓄势待发,一切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一切现在过度浪费,你像中国人,中国人非常节省的国家,中国人的浪费也不得了呀,你说我们一年的宴会浪费多少,喝酒浪费多少,死多少人,没人去讲这些事情,对吧,这些一些不可持续的方式,过度消耗资源的都会走向灭亡。中国人是2000多年前就提出天人合一,要敬畏自然,它不是要改造,它变化它,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你看人类这么几百年当中对自然的改造破坏。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现在国人也是受西方的影响太多太多了。
吴建民:那当然,我们现在这个规模很不小,我们发展得太快,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一种后果,应当说还是相当严重的。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吴先生刚才提的这三种方式其实我觉得它基本上要,我觉得思想观念要改变,如果思想观念改变的话,三种方式都可以进行一些采纳和修改。
郑永年:我是觉得我们《经济学》里面讲供求平衡,现在就是我们人跟自然的供求不平衡,地球不能供应那么多,人类索取的太多,那么导致这个我们现在提倡消费社会,但是消费社会我们要重新界定,如果像美国这样的消费社会,像欧洲这样的消费社会的话,我想人类这个大灾难就是一种消费地球的,导致会非常大的灾难。西方现在回过头来一看,这是我在英国待好多年,他们现在要开始要花大量的钱去恢复以前维多利亚时代破坏的环境,这个代价太高太高。
主持人:对,刚才我们谈了很多其实面对天灾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是去积极地面对,但是对于有些灾难我们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怎样让我们长久地和地球和平和睦地相处呢?稍候我们将会继续评论。
解说:人类与生活环境如何和睦相处?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艰难国际合作之路,如何风雨兼程?《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其实我们刚才在谈到环境问题,谈到地球问题,其实各个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自己无限制地索取已经造成地球严重的负担,所以各个国家之间呢,也是想进行一个有序的合作,谋求更长远的一个发展,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片子一起来了解一下各国合作的现状。
解说:“低碳”这个曾经陌生的词汇,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然而和媒体与民众的热情相比,去年气候谈判的困难始终超出人们的想像。
11月底,坎昆会议在低期望值中揭幕,由于少数国家坚持反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期,极少数代表甚至发出应抛弃联合国气候谈判这一多边机制的言论,会议前景一度渺茫,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否定《京都议定书》和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不负责任做法,发展中国家予以坚决反击。
12月11号,坎昆大会落下帷幕,经过艰难曲折的谈判,大会通过了两份重要决议,指出发达国家必须带头应对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可预测的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支持;决议还决定设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坎昆会议之后,今年南非德湾气候大会依然任重道远。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征程漫漫,联合国前秘书长克非安南领导的智库全球人道主义论坛发布报告称,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每年导致大约3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250亿美元,因气候变化相关原因致死的人口中有99%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尽管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比例不到1%。
再来关注石油消费的猛增,与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新家坡《联合早报》文章就指出,美国能源部门估计,今后20年内世界石油还能供求平衡,但是20年后就要面临缺油的局面。
主持人:那么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就是环境问题的责任方面,其实是有分歧的,但是现在是想找到一种合作的方式,这个矛盾好不好弥合两位认为?
吴建民:这个矛盾是很大的,你看在讨论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会议上面就可以看出来,这个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就炒得很厉害,后来现在,去年在天津开了一次会,后来在坎昆开了会,取得了一定进展,这还是相当艰难的。我是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最后必须达成一个协议,只有一个地球,因为大家都把这样弄下去,无限制地排放这个地球受不了,地球受不了意味着人类的灾难,这个面对共同的威胁,人类会联合起来,这个会把人类联合起来,所以我相信最后总会找出一个解决办法,当然发达国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毫无疑问,我们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大国我们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政府已经做了一些规划这些事情,我必须要找到这样的办法来解决,要不然怎么办,走向地球的毁灭,大家倒霉,我想大家都不愿意看到。
郑永年:因为我是觉得应当从这样一个角度,因为人类当然我们现在是主权国家,但是对自然灾害来说,它没有理解,没有主权国家,最近澳洲的大水,水灾,马上就导致中国的煤价上升,因为中国从澳洲进口大量的煤,所以因为我们的生活,尽管我们每一个人属于不同的主权国家,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实际上已经没有边界了,已经是非常全球化了,因为整个经济全球化了,我们任何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全球化,所以呢我是觉得就是说达成协议,共识,很难,但必须达成,也是能达成的,就是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地球村,大家觉得地球觉得很小,任何的灾难,你的在灾难马上就影响到其他的国家,这一点来说,大家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份责任,这样为什么就是大家还是比较乐观的,到最后因为大家共同面临这个挑战了,大家都要做出让步,都要做出牺牲了,否则的话你这个地球就是要惩罚,每个人都会受到惩罚。
主持人:两位的观点还是觉得比较乐观的,合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谈一个比较现实的观点,就是环境问题它和经济发展似乎还是有些矛盾,那毕竟人类他经济发展会不停地往前,那怎么样来规避,或者说怎么样能够和谐统一地发展?
吴建民:这就是现在我们中国政府非常强调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怎么呢?就是说我们科学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过去30多年发展非常快,人类历史上大概找不到这样的先例,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付出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是非常沉重的,所以中央一再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二者之间找一个平衡,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取得经济发展,这二者之间必须得找到一个平衡,这个平衡呢,这个过程当中人们有惰性,因为过去30多年这个发展方式,你叫他变,他形成了惯性的思维,他不大愿意变,但是你一定要强迫他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付出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太大了。
主持人:太大了。
吴建民:这是危害子孙后代的呀,这个要不然就看不到这一点,子孙后代尽管他现在并不是发言权不多,你听不到他很多声音,但是你可以看得见,这个东西我觉得中央强调科学发展太及时了。
郑永年:就是发展,这个经济发展跟这个环境保护之间不矛盾的,其实我刚才强调欧洲的发展方式,美国的发展方式有矛盾,但是现在有很多的,假如说我举个例子,假如说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本身就是成为中国经济很大一块,它照样发展,就是怎么样发展方式的问题,就要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那种方式,那么有些生活方式对环保反而有利的,大家去看一下欧洲,假设他一百多年以前工业化大量破坏,但是现在破坏了以后他找到新的,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发展方式。那么我觉得现在已经,因为发展主要是在后发展中国家,那么后发展中国家,已经可以从欧洲、美国早期的经验获得很多的经验,好的经验去避免那些对环保造成破坏的那种经济发展方式,这并不矛盾,就是看你,就是吴老师所说的科学发展,就是人跟自然和谐的发展。
主持人:对,一个是这种思想观念的灌输,还有一个我觉得目光千万不能短浅,不能停留到现在,一定要放的远一些。
郑永年:为了子孙后代。
主持人:对,那么关于国际之间的合作话题呢,我们也是采访到了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尔夫先生,来听一下他的看法。
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如果我们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只能说这看起来完全不可能,我们的努力可能在20年30年或者40年以后,才会对地球的运转产生影响,因为气候变化时间滞后性很强,有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是我们十几年前就制定的,可能到明年才能看到效果,比如我们知道,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加大,这将影响整个世界和世界经济,我们同样知道,毫无疑问,大自然就是要不断给我们制造意外,有好也有坏,不过只要地球上不发生过多的大灾难,那就不会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因为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的巨大的力量,来阻止外界对世界。
主持人:那么关于2012年将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一个地球峰会,关于这次峰会它就会,是否会取得突破性进展?接下来我们来采访一下沙祖康先生。
沙祖康(联合国副秘书长):我们讲到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话,我们会有三个目的,我们要求的,就是联大决议一致通过的,我们目的之一,就是要重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二就是要回顾一下,二十年来我们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这个理念问题上,我们取得了哪些进展,和存在的差距在什么地方;第三个目的就是二十年来,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如何来应对这些挑战,所以这次会议三个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同时这次会议提出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叫可持续发展和解贫框架内的绿色经济,我们觉得这个题目很长,那我们简称叫绿色经济,第二个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安排,或者机制框架,我相信凭着人类的智慧,凭着高科技的发展,通过我们的国际合作,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对我们地球的健康,对人类的发展和健康,应该是有信心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著名的灾难片《2012》当中,最后有一艘解救人类的这个象征着希望的大船,如果真的会有这样的事情,那么这艘大船应该是由谁来建造,郑先生?
郑永年:我是觉得我们人类已经现在在这条船上,如果我们现在这条船已经破了,被我们弄破了,继续要造这条船,我是觉得太晚了,我看过这个电影,这个诺亚方舟就是中国的西藏,因为最高的,它的海平面上升了,就是西藏,但是我是觉得如果从这个电影的情节来看,如果走到这一步,人类已经没有失望了,并且不是说这条船谁来造的问题,你根本没有时间造。
吴建民:郑先生讲这个话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他这个电影是什么呢?想提醒人类注意我们将会面临的灾难,这个大船它是借诺亚方舟这样一个圣经故事来提醒大家我们要造船,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再来造,现在造已经晚了,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灾难要来临,为了避免这样大的灾难,我们现在该做些什么事情,我认为是每个人都能够做些事情,比如讲低碳环保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做。
主持人:太好了,这个建议,每一个人都可以做。
吴建民:每个人都能做一点事情。这个并不是说非常大道理,我们现在我们对环境的破坏,我一个朋友前不久去看那个游长江,看那个人们呀,游人简直不堪入目,什么东西都往江里扔,你这个怎么得了,你想那个水有多少人来喝了,你污染将来也是你喝这个水,都去想一想,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我希望央视你们做个节目,怎么污染的。
郑永年:对,我是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