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豪宅”:“理想中国城市建筑试验”
2011-01-07   作者:记者 王涛/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第四代升级版胶囊公寓效果图
    蛋形蜗居、智能“豪宅”……这些几年前甚至还不为人所知的新奇建筑,近来纷纷涌现并瞬间激起了热议。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继蛋形蜗居被迫搬入仓库的消息传出后,由集装箱改装的九平方米智能“豪宅”也早已从“驻扎”了两个多月的地方被拖离,去向不明。
  有专家将其称之为“理想中国城市建筑试验”,并认为,它们的出现是中国城市探索城市化建设历程中重要事件,能够给中国城市建设模式带来深刻的思考,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并不会因原物被拖走而很快消失。

  胶囊“豪宅”引热议

  记者近日按照网络上风传的照片按图索骥,在北京大钟寺一处停车场附近,找到了曾安放胶囊别墅的地方。这里曾因网友“老锡儿”的一篇博文——《北京硕士12万建“九平米胶囊别墅”究竟牛在哪》在网上火爆一时。但是“老锡儿”告诉《经济参考报》,当时只是觉得新鲜好玩才转到自己的博客上,与文中的建筑者——国内知名理工科大学硕士并不相识,更非网上传言的朋友。
  不过,这个九平方米胶囊别墅确有其事,只是“一个多月前刚刚被拖走了”,附近露天洗车点的小郑告诉《经济参考报》说,在2010年8、9月份的时候这个由集装箱改装而成的“别墅”便在附近了,一个多月前集装箱的外表被喷了比较漂亮的漆之后便被拖走了,“具体什么原因不是很清楚,但好像没人强迫他们走,应该是自己走的吧。”
  据介绍,房体本身是个深红色的开顶集装箱,箱顶可以种花种菜,箱内配有旋转浴室和厨房,以及伸缩自如的桌子、椅子以及需要时才滑出来的床等等。而装在屋顶的风力发电机,则可以为小屋提供能源解决方案。
  无独有偶,稍早些时候,刚毕业半年的戴海飞利用公司设计创意,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为蜗居,还装有轮子可以挪动,与胶囊豪宅可谓“异曲同工”,只是材料总成本要低很多,仅6000多元而已。
  蛋形蜗居、智能“豪宅”……这些几年前甚至还不为人所知的新奇建筑,2010年纷纷涌现并瞬间激起了热烈的讨论,有力挺也有质疑。
  以智能胶囊豪宅为例,很多网友盛赞其创意无限,也有网友批评说这只是植入广告。蛋形蜗居也经历着同样的褒贬不一,最近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超六成网友认为,高房价压迫之下,民众的创意丰富而精彩,另有近三成网友认为,是公司的炒作行为,并质疑其目的在于推广公司产品。
  建筑领域的专家们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一部分观点认为,“完全是炒概念,毫无意义”。住建部一位资深专家对《经济参考报》表示,此前未曾听说国内其他地方有类似建筑,今年纷纷出现的这种可移动且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严格称之为“住宅”,住宅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土地使用权,这类建筑显然不具备这一基本特征,因此不能将其纳入房地产领域来讨论。如果将其定性为某种产品,则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生产标准,明确其使用范围、安全标准、环保标准等。“本质上与国外的房车、旅行车差不多,但与住房不搭边,讨论这些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这些新生事物却让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助教授李迪华“兴奋不已”,他将其称之为“理想中国城市建筑试验”,并认为,它们的出现,是中国城市探索城市化建设历程中的重要事件,能够给中国城市建设模式带来深刻的思考。

  专家认为揭示了城市的真实需求

  作为蛋形蜗居的升级版,智能“豪宅”的发帖者介绍,手机承担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核心作用,“通过网络控制一个家居控制器,操纵8个继电器和20多个无线开关”,因此能够控制灯光和智能家具,而这幢小屋里的所有能源使用情况也可以在手机监控系统中看得很清楚。
  就在相当一部分人目光聚焦在技术上的创造和突破时,李迪华却认为,关于这些“发明”价值的讨论中,可能最无意义的就是技术本身。不过他同时认为,“就技术应用而言,它是有意义的”,就是只有那些转化成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技术,对今天人们的生活才是有实际价值的,应该有更多的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经发明的技术为人类服务。就居住而言,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告诉我们,相比更大面积的住宅,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人们在适当拥挤的空间中不降低生活质量的需求。
  他进一步表示,这些“理想中国城市建筑试验”还蕴含着更深刻的意义。首先,它们揭示了城市的真实需求,城市的发展和健康运转离不开各个年龄、各种职业和学业背景的人共同参与,城市只有能够同时满足所需要的全体人的工作、生活要求,这个城市才是有活力的,可以持续的,“努力让这二者的关系协调一致,应该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长期追求的‘真实需求’,‘理想中国城市建筑’的试验者们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诉求!”
  不仅如此,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标准需要实事求是,没有必要一味追求超大居住面积,“与收入水平相适宜、能够满足更多人就近就业才是城市规划与住宅建设的目标。”李迪华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说,以北京为例,四环路以内实现就近就业的关键措施就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加大住宅建设的力度,努力增加四环路以内的住宅的供给,“一个新的问题是,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住宅呢?‘理想中国城市建筑试验’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就是应该建设政府拥有产权的廉租房、设施完备的单身公寓、能够满足两口之家开心生活的一居室、三口之家快乐生活的两居室,这些住宅只租不售,为就近就业提供最大的方便。显然,这样的思路与目前城市更新过程中,许多城市的中心区逐渐富人化、豪华化的商业化发展趋势是不一致的。”
  此外,李迪华还提醒,中国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在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城市未老先衰,交通堵塞、噪声和空气污染、高房价等“城市病”已经成为这些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这样的背景下,‘理想中国城市建筑试验’就变得十分有意义了,一方面来自群众的解决方案体现了群众智慧,另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这些方案如果得以实施,毫无疑问将最大限度获得公众的支持。”他期待,有关政府部门能够从中获得启示,把群众智慧变成建设实践。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网友期盼,上述智能“豪宅”可以批量生产。

  多方呼吁建立解决“城市病”长效机制

  就在相当一部分人为这些小巧而实用的建筑鼓而呼时,“蛋形蜗居”被曝,在各方压力下被迫搬离,目前临时存放在戴海飞公司帮他借的一个仓库里,公司出面决定给蛋形小屋找一个“窝”,也是想使这个“蛋形蜗居”的形式合法化。
  在很多人为此惋惜甚至“义愤填膺”时候,李迪华则表示:“中国社会正走向法制化社会,只要是依法执行,我都不希望对这样的施政行为作负面的评价,或者做要求法外开恩的呼吁。”不过他进一步提醒说,在今天这样的信息化时代,“蛋形蜗居”的社会效应已经毫无疑问通过快速传播形成了,并不会因为其原物被强行拖走而很快消失。
  “其实,如果把它放到美术展会上、公园里、度假区中,它很容易就合法了,但却失去了现在我们讨论它的实际意义。”李迪华认为,“蛋形蜗居”在中国第一次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的意义,在于它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房价超出了普通市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以及越来越多的城市需要探讨解决“城市病”问题这一特殊时刻。
  国内一位财经评论员撰文表示,蛋形蜗居是社会心中之痛,蛋形蜗居的存在提醒我们创业年轻人与大部分普通人生计艰难。当然,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无几的蛋形蜗居的存在是政府之耻,从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到2008年,没有对于保障房与民生的真实关切。
  李迪华也认为,重要的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能够认识到“蛋形蜗居”、胶囊“豪宅”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如何通过思考其社会意义探讨解决中国城市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的方案才是当务之急。“任何解决方案都要通过广泛论证和讨论,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比努力让‘蛋形蜗居’等合法化更加有意义的是,以它们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为契机,研究各个城市已经和将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具有创新性的方案进行试点和示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银川市为外来人口量身打造廉租公寓 2010-04-23
· 京城中央别墅区酒店式公寓迎接“红五月” 2009-05-21
· 提议建"毕业生公寓"降低就业成本 2009-01-16
· [以案说法]将住宅改公寓出租违法 2008-10-24
· 金婚老人喜迁“五星级”公寓 2008-10-0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