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公立医院免收挂号费和病历工本费、所有景区景点及健身场所免费开放、农村所有60岁以上老人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许不觉意外,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却发生在江苏北部的一个经济薄弱县——灌云县。
自2006年来,江苏省灌云县坚持正确的“民生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在欠发达语境下的独特的“民生之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经济欠发达民生未必不能给力
苏北地区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短板”,灌云县则是苏北最为贫困的县之一。2005年,灌云县财政总收入、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指标均处于江苏各县市垫底位置。民生问题困难重重,群众怨言不少。2006年,灌云县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1个脱贫攻坚重点县。
就是这样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人口大县,五年来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令人惊讶的成绩。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一个经济薄弱县的“民生账单”逐渐清晰:
——从2010年起,在江苏乃至全国率先全面实施了所有公立医院免收挂号费和病历工本费、所有景区景点及健身场所免费开放、农村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持证免费乘坐县内公交车、农村所有60岁以上老人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农村退伍残疾军人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重度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收入户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免费进行初次技能培训、农民到规划集中居住区自建楼房免交全部规费等“八免”惠民政策;同时,从2008年起,对全县所有90岁以上老人逐月打卡发放尊老金100元、100岁以上老人300元,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上惠民政策,县财政每年要负担近4000万元。
——五年来,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拿出5000多万元,奖励和补贴高效农业发展,全县高效农业扩张到30万亩,高效农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
——五年来,县城实施了480多项重点建设工程,拆迁9500多户,面积约130多万平方米,拆迁补偿过程全透明并邀请人大代表和国内新闻媒体监督,创造性地化解了“拆迁难”问题。
——五年来,投入23亿元建成了县文体中心、博物馆、图书馆、游泳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妇儿活动中心、中学、医院、蔬菜市场、市民公园等一大批文化、民生和公共服务场所,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年来,全县新开工建设农村小城镇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新铺县乡村居道路1567公里,投入1200多万元实施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灌云县每年新增可用财力的40%以上都投入到了民生领域。仅2010年,用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保民生方面的支出高达2.2亿元。
贯穿发展的“民生主调”
一个经济薄弱县的“民生账单”,清晰地勾勒出其独特的“民生之路”。调查发现,灌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民生主调”贯穿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如何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灌云县委、县政府认为,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发展不充分带来的。经济不发展,改善民生就是一句空话。为此,灌云县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着力打牢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力求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民生困难。
“人民的利益高于青天,发展的责任重于泰山”。2006年以来,灌云县围绕“环境立县、项目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抢抓新一轮沿海大开发的机遇,创造了令人侧目的“灌云速度”,实现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2.49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4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1.48亿元上升到16亿元,在全省52个县(市)的排名五年上升了15个位次。如今的灌云县已成为苏北振兴的排头兵,被誉为“洼地崛起的典范”。2008年以来,先后有50多批次省内外的市县党政代表团赴灌云取经学习。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灌云的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一位前来灌云调研民生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坦言,灌云的许多举措十分超前,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些民生政策即便是在财力雄厚的苏南地区也未必能实施。
难能可贵的“民生观”
为什么一个经济薄弱县能够走出如此漂亮的“民生之路”?为什么许多民生举措在发达地区尚且无法实践而灌云做到了呢?采访期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记者。
“同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民生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在欠发达地区工作,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抓民生,只有心里想着百姓、怀里揣着百姓,才能抓好民生工作”,每每谈及民生工作,连云港市委常委、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总是这样告诫身边的同志。在灌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抓好民生工作是本职,抓不好民生工作是失职”;“关注民生是最大政治、发展民生是最大政绩”;“恪守民生之责,力谋民生之策”。
走访下来,灌云县各级领导干部身上这种难能可贵的“民生观”深深打动了记者。几年来,灌云县委、县政府不但思想上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把改善民生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还创造性地赋予了其“民生观”丰富深刻的“三个为先”内涵:当发展决策与群众意愿出现分歧时,始终坚持以群众意愿为先;当工作推进力度与群众承受能力产生碰撞时,始终坚持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先;当干部与群众发生矛盾时,始终坚持以教育干部为先。
有人说,提出这样的“民生观”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这样的“民生观”。据悉,每年初,灌云县都会排出百项民生重点工程,把涉及民计民生的工程都纳入了重点推进项目,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指标。
工作中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杂音”:少办些民生工程吧,我们的财政底子太薄了,用钱的地方又太多了,不如拿出点钱来搞些重点形象工程。对此,唐铁飞坦诚告诫:如果把保民生的钱搞些形象项目,确实有利于政绩考评,但我们绝不能为了指标考核去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财力必须首先用在带动发展、保障民生的大事、实事上。灌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块黄金地段的土地如果出让可以获得几亿元的收入,而最终却投入几百万元建成了绿地,一加一减间,可用财力受到了较大“损益”。据统计,灌云县五年来投入2.9亿元建设了612万平方米的绿地,少收入至少10多亿元土地出让金。
外界存有这样的担心,灌云兴办了这么多民生工程,这些钱是不是向干群集资的?灌云县县长尹哲强告诉记者,几年来他们坚持“干部职工不集资、群众利益不侵害”的基本原则,坚持依靠发展来解决民生投入,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干群的高度认同。
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2006年初刚到灌云时县政府大门前总有许多群众围访,其中不少涉及民生问题。而如今,这个县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实现了“政通人和”、和谐发展的局面。但唐铁飞坦言,目前灌云发展水平还不高,群众生活还称不上富裕。而民生的需求本身则是一个日益增长、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对灌云而言改善民生是永恒的话题,今后必须在更高水平上解决好民生问题。
“爱民者,民恒爱之;为民者,民恒为之”。实践证明,在灌云,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实现了高度统一和良性互动,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而民生改善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灌云这一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值得深思,其“民生之路”对其他欠发达地区或不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