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中央政府依据合同约定在未来偿还其直接、显性商业性金融债务的意愿和能力的评估,评级结果反映的是作为债务人的中央政府对其债务违约的相对可能性。由于各类具体的国家信用活动都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的,中央政府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国家信用风险评级即是对一国中央政府信用风险的评估。大公国家信用评级的对象包括主权国家及地区。 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方法提供了一个对国家信用风险进行评价的概念性框架,旨在向投资者说明大公如何确定一国中央政府的主体信用等级。 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方法包括导言、分析逻辑和框架、关键评级要素分析及信用等级确定四个部分。
一、导言
(一)指导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思想的理论基础 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方法集中体现了一种评级思想,而指导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决定着对信用风险形成规律的认识深度和揭示风险的准确度。国家信用评级理论是信用风险各要素内在联系的本质反映。大公坚持超越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在研究国家信用风险形成特殊性的过程中,发现其一般规律,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信用评级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大公国家信用评级方法的灵魂,是形成一部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的坚实基础。大公国家信用评级理论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国家财富创造力是一国债务偿还能力的基础;(2)国家经济增长能力依赖于国家管理能力;(3)国家金融体系是一国财富创造的驱动力;(4)国家信用评级体系关系一国金融安全;(5)国家财政实力直接决定一国债务偿还能力;(6)本币价值是影响一国债务实际偿还能力的关键要素。 在国家信用评级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关键性评级要素的概括,形成了包括五大部分内容的大公评级框架,即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外汇实力。对国家信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具体方法和程序都围绕这五部分展开。 (二)定性分析与整体分析 在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充分结合使用的前提下,大公始终强调定性分析在国家信用评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由该评价对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影响国家信用的政治、经济、金融和社会因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单纯采用模型量化的方法将割裂事物的内在联系;影响国家信用的定性因素众多,如国家管理能力及偿债意愿等,定量参数无法反映国家间的多元性及特殊性;各国的国家信用风险具有不同的形成路径和表现形式,机械地使用定量模型很难将风险的特殊性和评级标准的一致性有机结合。 整体分析也是国家信用评级时应该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准确挖掘影响国家信用的风险要素是对各国信用进行比较的前提,但同时应注意,不能在对单个要素进行评价时忽略该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联系。没有任何一个要素能够明确地对应某一信用等级。对国家信用这一复杂的评价对象而言,始终从整体角度看问题是能够对其风险进行有效揭示的前提。 (三)本币信用评级与外币信用评级 一国中央政府的债务通常包括本币债务和外币债务,外币债务与本币债务信用风险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央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具有最高权力地位,可以通过特定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手段(如迫使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来缓解本币债务危机,而这对于缓解外币债务危机却是无效的。其次,在偿还外币债务时,如果政府的外币收入不足,则政府先要获取本币收入,然后在外汇市场或同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资产进行兑换。因此,在外币债务偿还过程中还需考虑一国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状况。 针对本、外币债务信用风险间的差异,大公将国家信用评级分为本币信用评级和外币信用评级。一般而言,国家本币信用等级要高于或等于外币信用等级,但在一些情况下,如果政府更有能力或倾向于优先偿还外币债务,本币信用等级则会低于外币信用等级。 (四)偿债能力与偿债意愿 由于拥有在债务违约时债权人无法运用法律手段对政府进行制裁的特权,主权国家在具备偿债能力的情况下仍有可能选择不去履行债务,因此,在国家信用风险评估中偿债意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是,由于故意违约的成本越来越大,选择违约还是继续偿还债务,更多地取决于政府对自身偿债能力的评估,因此,大公认为,对偿债意愿的分析应建立在偿债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大公国家信用评级在对偿债能力评估的同时,也包括了对偿债意愿的分析。 (五)违约的界定 大公认为,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完全违约 完全违约是指债务人在每一笔直接、显性商业性金融债务到期时或到期前宣布不予偿还按照合同约定应当偿还的全部利息或本金,如果合同规定有宽限期的,包括该期限。 2、部分违约 部分违约是指债务人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利息和本金,发生推迟偿还或部分偿还等多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部分违约包含的情形很多,包括各种债权人不是完全自愿的债务重组行为,如延期支付、债券互换等。 在部分违约中,值得强调的是通过本币恶性贬值方式的隐性违约。在极少数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政府操纵本币内外价值,导致本币恶性贬值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国家信用评级必须反映这种特殊的违约行为。这时,如果合同中没有对规避币值变化做出适当安排,如采取浮动利率或指数利率等,并且政府也没有宣布任何对债券的保值措施,即使政府按时足额偿还债务,也应认定为违约。 在发生政府继承的情况下,上述违约行为仅针对新政府承认的债务。如果新政府是通过符合宪法的方式组织而成的,该政府应完全继承上届政府的债务,此种情况下无论新政府是否做出表示,都认为其承认上届政府的债务。如果新政府是通过革命、政变等不符合宪法的方式组成的,新政府不承认上届政府债务的行为不属于违约。
二、大公国家信用分析的逻辑和框架
以客观、准确地挖掘影响国家信用风险的评级要素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大公根据国家信用的基本特征及评价原则,确立了以下的国家信用分析逻辑和框架。 大公认为,对影响国家信用评级要素的分析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一国的综合体制实力,二是一国主权政府的财政状况。综合体制实力指经济体对财富创造的体制保障能力,是决定一国中长期财政状况的根本;财政状况指通过政府收入与债务状况的比较而表现出来的政府资金在短期内的充裕度和流动性。尽管财政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综合体制实力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但随着国家运用财政手段来行使调节经济和刺激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职能的扩大,短期政府财政状况经常与综合体制实力发生背离。因此,只有对包括这两个层面的综合考察,才能更准确和更全面地评价一国中央政府的信用风险水平。 综合体制实力主要考察一国在未来对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体制保障能力,而经济体所创造的新增财富是政府偿债的主要资金来源。综合体制实力同时也包括对国家在面临政治、经济或金融冲击时仍能够承担其债务能力的考察。综合体制实力分析包括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三个方面。 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及国家管理能力是影响国家信用的基础性要素,它们共同决定了一国当前及未来能够创造的财富总量,决定了政府偿债收入及未来债务规模的发展趋势,是对政府信用能力的一种体制性保障。国家管理能力可以被认为是决定一国经济及金融实力的更为根本的因素。稳定、高效的制度环境及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举措能够适时调整经济及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更大规模的国民财富。经济实力及金融实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需要高效的金融体系进行支撑,但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常会引发金融危机,对国家信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分析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及国家管理能力的最终落脚点是经济未来创造资源以偿还债务的能力。 财政状况分析通过将政府收入与债务规模进行比较来考察政府收入对政府债务的保障程度。财政状况分析的重点是政府偿债资金的充裕度及流动性状况。财政状况包括财政实力及外汇实力两个方面。 财政实力及外汇实力构成影响国家信用的直接要素,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都是从偿还债务所需的政府资金的充裕度和流动性角度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评价。区别在于,财政实力通过考察政府财政运行状况判断其对政府偿还本币债务能力的影响,外汇实力则是针对外币债务所涉及的汇率风险,用以判断政府的汇兑能力及外汇资产的充裕度和流动性状况。 由于本币债务偿还能力是外币债务偿还能力的基础,在对具体国家进行评级时,大公先通过对前四大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本币债务信用等级,然后再结合对外汇实力的评估,得到外币债务国家信用等级。
三、大公国家信用评级关键要素分析
根据国家信用分析的逻辑和框架,大公认为通过对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和外汇实力五大要素的分析,可以全面、综合地对一国中央政府的信用风险水平做出评价。以下是大公对各部分的具体分析思路和分析重点。 (一)国家管理能力 国家管理能力考察的核心是一国的制度环境及政府的管理水平能否保障并促进本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国家管理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战略、政府治理水平、安全状况和国际关系四个方面。 考察一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国家管理能力分析的起点。国家发展战略正确与否是国家管理者执政能力高低的首要标志,是一国政府管理水平的核心体现。其它三个方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保障因素,对于落实和实现宏观发展战略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政府治理水平从一国政府的权力运行特征角度评估其实现本国发展战略的能力和效果,它反映了国家管理机关的实际运行情况;安全状况通过对社会、宗教、文化、民族等各类因素的分析来考察一国的国内安全环境对实现本国发展战略的影响,它反映了国家管理的实际效果;国际关系部分考察影响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的国际因素,它是国家管理能力在国际体系层面的反映。 1、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分析是整个国家管理能力分析的核心。国家发展战略是指为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而对发展和运用国家力量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谋划。一国所奉行的发展战略从长期看将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法律和制度产生影响,并通过具体的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的绩效,因此国家发展战略能充分反映一国所处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处境,以及政府在现阶段的政策主张和执政水平。 鉴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复杂性和大公国家信用评级的目的性,对它的分析要有所侧重,从静态看,应重点关注总体战略目标和其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特定目标;从动态看,应重点关注本届政府的宏观政策。此外,还应贯彻辨证分析的原则。辨证分析是指对发展战略的分析要因时、因地制宜,要了解制约该国经济发展的特有情况,从该国实际出发分析战略实现的可能性及实施效果。 2、政府治理水平 政府治理水平从一国权力运行特征的角度来考察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判断它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也就是政策能否被有效的贯彻落实,并保持稳定和连续;中央政府对国家的控制能力有多强,特别是在应对紧急状态的情况下。政府治理水平分析具体包括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有效性及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三个方面。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国家形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前提。合理的秩序提高了人们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便于政府和民众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未来发展,有助于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考察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的核心是判断中央政府具有多大的可能性在主观上改变现有战略和政策。考察政策稳定性的基础是判断一国政局的稳定性程度。在政局相对稳定的国家,还要判断影响其政策稳定性的潜在因素有哪些——政体不同导致分析的角度不同,在多党制国家,重点考察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不同政党的政策差异性、政党刚性程度等;在一党制国家,重点考察领导更替方式是否常态化、军队在政治中的影响力如何、民众的政治认同等。 政府的有效性指政府机构履行各自职责的能力。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既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也是主要的执行者,它们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责是国家宏观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一环。其中法律的统一和健全程度、政府的效率、公务人员的素质、监管水平、司法的公平度与效率等,都会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考察国家在面对重大情况或危机事件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应对挑战的能力,其中需重点考察的是政府在偿债资金不足时调动资源的能力。中央政府的动员能力决定了中央政府在紧急情况和重大事件发生时能够调动多少资源和社会力量应对挑战,维护自身的国家信用。对中央政府动员能力的考察具体可以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执政党的组织深化程度、财政体制、人事制度、国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等方面着手。 3、安全状况 良好的国家安全环境是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国家安全环境的不稳定直接造成政府安全支出大量增加、降低政府的还款能力,间接影响社会稳定,妨碍正常生产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本文所指的国家安全不仅包括常规的安全事件,还包括一些非常规事件,如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所导致的明显的社会断层及由此引发的分裂。安全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国内动乱、内战及非传统安全因素三个方面。 局部的国内动乱、骚乱常常是一国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得不到有效疏导的结果,它可能是由国内持续的种族或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和社会阶层对立等因素所引发。对于经济规模小,财政实力薄弱的国家,经常性的国内动乱会导致经济增长长期停滞不前。内战是国内矛盾爆发的极端形式,它对国家信用风险的影响十分严重,甚至会导致主权违约。非传统安全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主义等,它们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国家信用产生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恐怖主义。极端严重的恐怖主义事件会对社会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甚至会导致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局部改变,从而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同样对国家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联系及影响愈发紧密,国际层面的因素已对一国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国际战略;区域层面的国际关系;全球层面的国际关系。 对国际战略的分析是国际关系分析的前提。国际战略是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较长时期内所奉行的具有整体性、纲领性的主张,反映了该国的国际观、对外利益和外交谋划,决定了该国在处理地区和世界事务时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对该国的国际关系形势起主导作用。 一国国际关系的区域层面分析主要关注三方面问题:一是该国与其周边邻国的相互关系;二是该国与所在地区内主要大国的关系;三是该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在区域一体化程度各异的国家,区域性国际组织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欧盟是此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对国际关系在全球层面的分析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该国与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二是该国与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大国及国际组织都有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发生危机时能够提供必要的援助。但大公在关注大国和国际组织有可能对一国提供支持和援助的同时,也会考察它们为此所附加的条件,分析这些条件是否有可能对该国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事实证明,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金融组织在一些国家出现经济或金融困境时虽然为该国提供了暂时的融资支持,但是它们附加的改革条件则有可能损害该国的长远利益,甚至成为该国发生危机的导火索。 (二)经济实力 经济实力分析的核心是经济体系创造新增价值及其自身抗风险的能力。一国能够稳定、持续地创造经济资源是保障政府拥有充足的资金来偿还债务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实力分析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和体系、经济稳定性、经济增长潜力三个方面。 经济规模和体系是经济实力分析的起点,它是对一国过去及当前创造国民财富能力的概括性阐述,从对经济结构各层面的分析来挖掘一国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成为判断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前提。经济运行是否稳定会对经济持续、稳定创造资源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经济稳定性分析主要考察经济当前的运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是否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能否有效抵御短期波动。经济增长潜力立足于前两项分析,在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潜在因素,挖掘、度量其在未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能力。 1、经济规模和体系 经济规模和经济体系的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体系创造国民财富及抵抗危机的能力。当前的国民财富规模是经济体系长期以来创造财富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基础,并决定了政府从国内进行融资的能力。名义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 经济体系主要考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但是,对经济体系考察的更重要方面应放在经济结构上,对一国经济结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过去和当前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行剖析,能够对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预测。经济结构的考察包括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资源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储蓄率与投资率、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其中对产业多样化程度、产业竞争力,以及储蓄和投资情况等应尤为关注。 2、经济稳定性 经济稳定性主要考察经济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否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即在运行过程中抵抗各种冲击的能力。经济稳定性分析包括宏观经济稳定性和经济安全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稳定性侧重考察当前阶段一国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经济安全则着眼于发掘经济体系内部长期存在的导致自身不稳定的因素来判断一国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宏观经济稳定性重点考察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产生周期性或突发性波动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政府的相应调控措施。宏观经济稳定性主要通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三个指标来反映。在考察宏观经济状况的同时,要关注导致宏观经济失衡的原因,以及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经济安全状况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考察影响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主要指产业结构单一化或畸形化是否会带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然后分析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产业依存度、粮食依存度和能源依存度。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往往更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3、经济增长潜力 经济增长潜力的分析重点是经济在当前及未来调整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优化利用各类要素,促进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能力。大公将考察,经济能否继续发挥过去的优势,解决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以有效配置现有的资源和要素。 此处,我们仍将关注经济规模和体系部分曾提到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但关注的重点已发生变化,这里更多的是要判断这些因素能否在未来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 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对于实现经济未来的增长十分重要,是经济增长潜力部分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作为战略性要素,对该国如何利用基础性要素以改善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起到了指导与统领的作用。对国家宏观战略的分析具体包括产业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及人才战略等。 (三)金融实力 金融实力分析的核心是金融体系保障财富创造、经济增长及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一国金融体系对国家信用会产生重大影响,这已由历次金融危机的实践所证明。对金融实力的分析可以从效率和风险两个方面,分别对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进行考察。 对金融实力进行评估,必须围绕其与经济体系的匹配程度展开。金融体系的不断深化能够促进经济体系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但当金融体系的发展脱离经济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时,金融体系内部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危害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只有包括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和稳健性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对一国的金融实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1、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体系主要通过长期形成的基础性体制功能和即时调节功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金融部门(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整体发育状况决定了金融体系基础性体制功能的发挥,而货币政策是金融体系中能对经济体系产生适时调节作用的最重要机制。因此,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分析包括金融体系的规模与结构、货币政策两个方面。 金融体系的规模与结构能够体现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规模性指标可以大致判断一国金融发展的整体状况,但对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及效率的综合考察必须结合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分析。大公采用金融相关比率,即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私人信贷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等作为主要的规模性指标。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或总量)各个组成部分的规模、运作、组成与配合的状态,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由内在机制决定的、自然的、客观的结果或金融发展状况的现实体现。考察一国是否具备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多样化与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体系是对一国的金融结构进行考察的重点。但这种判断不是简单地肯定某一种金融结构是最优的,如金融机构主导型或金融市场主导型等,而是必须结合一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来评价该国金融结构的组合特点是否符合该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在此处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即规则的改变等)。大公对货币政策的考察首先判断其目标选择的恰当性,然后考察其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合理性,并通过对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考察判断其传导效率如何,最后判断其政策的执行效果,以及与财政政策的协调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
应该注意的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一国货币政策的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具体货币政策效应的判断要充分考虑该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2、金融稳健性 由于金融本身的高风险性及金融危机的连锁效应使得对金融体系稳健性的评估成为对金融实力评估的重要方面。对金融体系稳健性的评估主要从风险产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两方面进行。风险产生机制主要考察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稳健性,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是引发金融风险的直接原因和表现形式。风险防范机制主要考察金融监管体系和信用评级体系状况,金融监管及信用评级体系是当前能够对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进行监控、管理和预警的最重要机制。 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产生的风险会表现出不同特征,对它们要分别考察。银行体系在金融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银行体系风险的考察是金融机构稳健性分析的核心。不稳健的银行体系会造成金融中介活动的低效率,经济活动和产出水平下降,财政税收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不稳健的银行体系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政府通过向有问题的银行直接注资或提供存贷款担保,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与或有负债。银行稳健性具体评估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率。 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表明,股票、债券、货币等金融市场的波动及国家间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高,使金融市场风险严重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考察各金融市场稳健性的重点是各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程度。 在考察金融稳健性时,大公的评级方法关注一国信用规模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关系是否适当。金融自由化在一些国家发展过度与当前世界流动性泛滥的大趋势相结合使考察信用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日益重要。金融创新往往导致信用规模中虚拟资产规模的增长,它突破了货币发行的限制,会使信用完全脱离实际需要。虚拟的信用关系不断累积,很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的风险源。 信用关系是金融体系生存及有效运行的根本,伴随信用体系不断发展并日益复杂化,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愈发突出,它不仅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成本,还集聚金融风险。信用评级体系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机制,决定了其作为信用体系的自然组成部分在促进信用体系稳健发展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但随着信用评级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其向市场提供失真信息,会对信用关系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对信用评级体系评估的重点包括信用评级组织的健全性和独立性、评级标准的科学性以及监管的专业化水平。 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它们在金融市场上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来自政府层面的对经济发展中金融风险防范的有力手段。在对一国金融监管水平进行考察时,大公具体从法律基础设施、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监管效率三个方面来衡量。 (四)财政实力 财政实力是指政府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收支和债务管理等多种财政手段保证本币债务偿付的能力。财政实力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债务规模和偿债收入之间的对比分析,来重点考察政府资金的流动性状况。对财政实力的分析包括财政收支平衡状况、政府债务状况及政府收入增长潜力三个方面。 考察政府历年的财政收支平衡状况是财政实力分析的第一步。作为影响债务偿还能力的最基础因素,它一方面决定政府债务负担的未来发展状况——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经常是财政赤字不断累积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判断在扣除必要性支出后,可以用于偿还债务的那部分财政收入在未来能否扩大的前提——如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可以认为政府可用来偿还债务的资金收入的增长潜力在提高。财政实力分析的第二步是考察政府债务状况。重点是根据债务存量状况、债务结构、到期债务偿还安排等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第三步是对政府收入增长潜力进行分析。通过与债务规模的对比分析来判断在未来可获取的政府收入对债务的保障程度。 1、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分析 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主要反映了财政运行的基本状态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各国会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采取财政盈余或者财政赤字的政策,但经常性的财政赤字更有可能产生大规模负债,对未来的债务偿还造成压力。 在对财政收支平衡现状进行评价时,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政府的财务报表。根据财政结余=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分别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应当指出的是,在从规模上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对比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对收入、支出结构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2、政府债务状况分析 政府债务负担状况在国家信用风险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较重的债务负担不仅直接制约了政府的偿债能力,严重时引发政府债务违约,并且可能因每年需支付巨额利息使财政出现经常性赤字,限制了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空间,甚至影响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能力。对政府债务的综合考察包括债务存量状况、偿债负担状况、债务变化趋势三个方面。通过以上分析,对政府的负债限额做出全面判断。 存量债务是长期财政赤字累积的结果,其规模通常用政府债务存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及政府债务存量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率来衡量。一般来说,当债务存量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收入的比率较高,说明政府偿债压力及偿债的不确定性较大。同时,较高的政府债务存量有引发高水平通货膨胀的危险,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偿债负担状况反映了政府当年需偿付的债务规模,通常用当年还本付息数额来代表。相对于债务存量,偿债负担状况对国家信用的影响更为直接。即便一国政府所面临的债务存量从长期来看规模适度,但只要当年需偿还的本金和利息数额超出支付限度,主权政府仍面临偿债困难。政府偿债负担主要受债务期限、利率、币种及持有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债务变化趋势是通过对以往政府债务负担变化规律的分析,来判断未来债务负担变化的趋势和波动幅度。一般来说,债务负担波动幅度过大,代表未来债务负担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强,不利于债务偿还。 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针对的是政府的直接债务,但是,鉴于目前各国政府测量和公布的债务数据常常不能反映政府的真实财政状况,大量或有负债所带来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超过直接债务,因此,在国家信用评级中,除了要对政府的直接显性负债进行分析外,绝不能忽视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状况。 3、政府收入增长潜力分析 政府收入增长潜力是对政府未来用于偿债的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政府收入是政府可获得或可创造的资金,是主权政府偿债资源的保障。大公重点通过对政府收入结构的具体分析来判断政府收入在未来的整体增长潜力。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收入来源的不同使对债务的保障力度也不同。 税收收入是政府收入中最稳定且最易监督管理的部分,它通常是主权政府用以偿债的第一来源。税收收入的增长潜力取决于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税基和税率三个方面。 债务收入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国内、国际借款或发行各种债券所获得的收入。通过债务收入来偿还债务并没有真正降低政府债务负担,而只是解决政府债务偿还的流动性问题。因此,债务收入仅作为主权政府偿债的第二来源。鉴于债务收入反映了政府与各债权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债务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政府自身的信用状况和投资者对政府未来信用状况的预期。 具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由于其本币信用产品较容易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对债务收入能力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其他收入是除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各项收费、赠款、私有化收益和国有资产收益等,它们规模相对较小,对政府收入的贡献有限,收入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属于主权政府偿债资金的第三来源。 在没有保值措施的情况下,因政府宏观政策原因引起的货币恶性贬值将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此时政府名义偿债能力尽管未发生变化,但实际偿债能力已显著下降。为此,大公将引入币值分析以判断政府的实际偿债能力。 币值考察一般针对一国出现货币大规模贬值,或发生加速、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小幅的货币价值变化不会使债权人的利益严重受损。根据债权人的不同,一国货币币值变化的衡量标准不尽相同。对于国内债权人,应以货币对内价值的变化情况(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政府实际偿债能力的标准。对于国外债权人,则还需通过货币的对外价值变化(汇率)对此做出全面判断。这是由于政府可能通过操纵汇率,使本币对某种外币或数种外币的价值在考察期内出现大幅度下降,持有本币债务的国外居民在将本币债务兑换为相应的外币时将因此受损。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本币对外价值分析十分关键,因为这类国家的政府债务由非居民债权人持有的比例很高。 (五)外汇实力 外汇实力分析的核心是政府获取外币资产来保障外币债务偿还的能力,重点是考察在发生外部冲击时,一国政府能否保持充足的外币资产流动性。政府偿还外币债务时,如需要外币资产,可通过三种途径:在国际市场兑换、利用官方外汇储备、进行外部融资。因而,对外汇实力的分析也相应表现为从货币汇兑能力、外汇充裕度和外汇融资能力三个层面展开。 货币汇兑能力分析主要针对主权货币的属性以及币值问题,试图借此揭示偿还外债时是否需要经过本、外币汇兑程序,以及当需要汇兑时的本币兑换外币能力强弱的问题;外汇充裕度通过对外汇流量状况和外汇存量状况的分析,反映一国主权政府对于偿债汇兑需求的实际保障程度;而当经济体系自身所能够产生的外汇资源无法满足对外偿债需求时,最后需借助外汇融资能力来为外币债务偿付提供保障。 1、货币汇兑能力 确定一国的货币属性是外汇实力分析的第一步。是否是国际储备货币、一般可自由兑换货币及不可兑换货币(根据货币属性的不同),决定了政府能否采用即时的货币汇兑方式来满足其偿还外币债务的需求,以及这种能力的强弱——本国货币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这种即时兑换能力最强,同时其特权货币的地位使其外债主要以本币计值,外币债务规模有限。 确定货币属性后,对于可自由兑换货币,对其货币币值未来变化的趋势做出判断是货币汇兑能力分析的重点。而对于不可兑换货币,关注重点转到对其外币资产充裕度的分析。 2、外汇充裕度 对外汇充裕度的分析是外汇实力分析的第二步。外汇充裕度衡量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外币资产现状及未来外币资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当前官方储备资产规模、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家外债规模是决定外汇存量状况和外汇流量状况的三个最重要因素。 外汇存量状况,主要反映为官方储备外汇资产,是指货币当局持有的包括外汇、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尽管在发生危机时政府可以对非政府部门的外汇业务施加限制以获取更多外汇,但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资产是政府偿还外币债务的最直接可靠的来源。此外,外汇储备庞大的国家具备更强能力来维系外汇市场平衡,可以防止出现因货币急剧贬值而发生货币危机的危险状况。 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了一国通过国际经贸往来活动获取外汇资产的能力。经由商业渠道增加的外汇,可能不一定全都最终反映为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但是至少它们代表了国内潜在外汇资源的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在未来的变化。大公主要从总体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贸易收支情况、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等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考察一国外汇资产流量状况。 此外,一国外债规模,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对外净负债,也会对一国外汇资产充裕度产生负面的抵消和稀释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非政府部门外币债务有可能成为主权政府的或有负债——政府经常为公共部门及金融机构的外债提供担保;第二,如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外债规模超过自身持有的外汇资产规模,则需要耗用官方外汇储备,从而导致政府自身偿还外债的能力下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外债是由本币计值,仍会对外汇储备产生影响,因为在相当一部分本币债务被国外居民持有时,仍会出现在发生危机时国外居民抛售本币资产、引发资本外流的情况,进而对该国外汇储备造成压力。 3、外汇融资能力 外汇实力分析的第三步主要是针对经由资金融通渠道而获取外汇资源、进而保障主权外币债务偿付能力所进行的分析,这主要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外汇融资渠道和官方外汇融资渠道两个方面来考察。 在对外融资能力分析的过程中,境内外利差水平、对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均直接影响对外融资的成本。坚挺的主权货币和一个正向的市场利差,都将使主权政府在国际市场融资过程中处于一个极为有利的地位。而就政府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融资行为而言,国债收益率等能够衡量主权政府债券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 此外,一国主权政府和其他主权政府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区域性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该政府基于官方渠道的外汇融资能力。 最后,在外汇融资能力分析的过程中,对于存在主权违约历史记录的政府,无论是在官方渠道还是从市场渠道,其外汇融资能力都将受到负面影响。
四、国家信用等级确定
根据确定的影响国家信用风险五大关键评级要素及能够刻画这些要素的具体指标,大公建立了国家信用评级操作系统。录入指标数据,依据设定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标准,系统会产生初始信用等级,之后经过信用评审委员会的调整形成最终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其具体思路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别确定国家管理能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及外汇实力的信用分值。 以国家管理能力为例,首先对其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模型量化处理,接下来将得分加权平均,得到一国国家管理能力的最初得分,之后评审会会综合考虑在模型中没有体现的该国在国家管理能力方面的特有优势或劣势,并通过国家间的比较,对初始得分进行一定调整,最后得到该国家的最终得分。分值区间从0到9,0分代表风险最高,9分代表风险最低。 第二步,对前四大要素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本币信用分值,并将分值对应为信用等级。 大公国家信用等级从高到底,从AAA到D共十个等级。除“AAA”、“C”和“D”等级外,每个信用等级可用“+”或“-”进行微调,分别表示比相应等级的信用质量稍高或稍低。 第三步,综合外汇实力得分,对本币信用等级进行调整,得到外币信用等级。 外汇实力很强的国家,外币信用等级有可能超过本币信用等级,但在多数情况下,外币信用等级会等于或低于本币信用等级。 这样,最终得到了本币和外币的国家信用等级。下面列出大公国家信用等级符号及相应等级的信用风险特征。应强调的是,被评定为某一信用等级的国家,并非必须满足该信用等级相对应的所有特征,但一般应满足其中多项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