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国内
李嘉诚:执著抄底的超级富豪
2010-07-09   作者:实习记者 李唐宁 记者 刘振冬/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心期切处以

    地产新政使上半年的房价走出了一个“过山车”行情,就在大多数投资者和开发商犹疑等待之时,香江大佬——李嘉诚又要出手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西安曲江地区政府要加速拆迁计划,因当地已被李嘉诚麾下的房地产公司看中。继2004年和记黄埔在西安圈地千亩之后,关于当地某处被“首富”看重的传闻就一直不断,此次拆迁大动作,被认为是李嘉诚在内地地产市场逆市抄底的手笔。
  “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李嘉诚这句心得被不少投资者奉为金科玉律。而对这句话诠释的最透彻到位的,还是这位超级富豪自己。

  抄底,时机已到?

  从“量跌价滞”到房价松动,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已显现,房地产业发生明显变化。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逐月下降,房价开始回落。据统计,2010年前5个月同比销售价格是上涨的,但是5月份迅速回落。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交易量下降,70个城市中70%的城市交易量环比回落。就在7月4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预期再过一个季度左右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
  z就在这时,传出李嘉诚做好了抄底准备的风声。有媒体报道,李嘉诚5月末在一次股东大会后表示,目前对内地的楼市并不担心,并表示如果楼市继续调整,长和系会考虑吸纳内地土储。2009楼市火热阶段,地价高涨,而长和系两公司在土地市场鲜有动作,李嘉诚此番表态,让人对其何时下手不禁仔细琢磨,舆论解读为意欲抄底也不足为奇。
  楼市低谷时竞标拿地,股市高位时再融资。股市操作方面,李嘉诚也将逆周期型投资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嘉诚5月份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透露,“目前已经是港股的入市时机”。近期,李嘉诚更是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对自己判断的信心,据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李嘉诚于6月份已先后12次增持长江实业及9次增持和记黄埔,涉及金额约1.77亿港元。李嘉诚不但对“长和系”公司的前景乐观,同时也对新股市场饶有兴趣,这次农行H股IPO的基础投资者名单中李嘉诚便赫然在列。
  其实,早在去年3月,李嘉诚发表讲话:“考虑购买股票和房地产的时机到了。如果你的口袋里有钱可以考虑买进股票。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在市场低迷时买入,你在中期将会得到很好的回报。”此后,A股一路上扬,走出了延续半年的小牛市。

  华人首富的抄底轨迹

  李嘉诚的一举一动之所以被百般解读,甚至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风向标,最早源于其“香港模式”神话的成功。
  李嘉诚涉足地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随着一手创立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李嘉诚先后在港岛北角、柴湾建起了两栋栋工业大厦,随后的几十年,地产一直是李嘉诚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亚洲遭遇经济危机,香港物业价格暴跌,香港地产有价无市,到处抛售地产,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迁移。而李嘉诚却选择了相反的操作方向,在地产低迷的1964年,审时度势,趁机吸纳,开始购入地皮、房产。这一步也奠定了李嘉诚成长为亚洲首富的基石。
  经过多年投入之后,李嘉诚于1971年正式组建了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972年,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至1975年,“长实”拥有楼宇面积500万平方英尺。之后,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香港市场遭受严重打击,李嘉诚反而又购入一批地皮。到1978年,他已拥有楼宇面积1500万平方英尺。1981年以后,其建筑楼宇的土地面积又增加2900万平方英尺,李嘉诚成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提到“蛇吞象”的典故。1979年9月,汇丰将其手中持有的占22.4%的9000万和黄普通股售予长江实业,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当时,长江实业实际资产是6.93亿港元,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这一手笔被誉为“蛇吞象”的经典案例,李嘉诚也从一个成功商人,成为在地产界举足轻重的财团富豪。到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
  香港媒体曾对李嘉诚做出如此评论:“他永不急于赚取投机而快捷的利润,很多人当可以获得双倍利润时便出售其物业。但李嘉诚则喜欢保留其物业,他知道香港会时常挤满人,而土地价值会是永远上升的。他感觉到在那时候售出一座大厦相当于杀鸡取卵。他的地产交易很缓慢,但惊奇的是他活动愈慢,也就赚得愈多。李嘉诚预先已看见香港产业的巨大前景,同时他不理会经济及政治情况的上上落落。当机会来时,永不停止购置土地及旧的建筑物,他并不介意以高价购买其物业,因为他知道楼价只会不断上升到一个令人惊喜的高水平。”

  内地市场的投资布局

  “当大街上遍地都是鲜血的时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资时机。”在中国内地,李嘉诚在走势低迷时购入大量土地并长期持有的策略,近年来也不断重演。李嘉诚即将出手的消息虚虚实实没有定论,但以往的既成事实却毋庸置疑。十余年来,李嘉诚在内地楼市动作频频,次数之多,涉及面积之大,虽不高调却吸“睛”无数。
  从投资线路看,李嘉诚下属公司在内地的扩张遵循了一条从中心到边缘,从一线城市扩散向二线城市的策略,而投资时机,多是在国内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谷,“楼市危言”沸沸扬扬之际。换句话说,就是在内地的新一轮布局中,二线城市开始在其战略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一线城市高涨的楼价受到中央政策的强力抑制,未来投资风险显而易见。而目前国内的众多二线城市,楼价仍有不少上升空间,投资风险较低,收益较高,这可能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方面。
  在2003年时,和记黄埔在内地仅布局了上海、深圳、重庆、广州、北京等7个城市。2005年,中央政府出台楼市调控政策,而2004、2005两年,和记黄埔“逆市而上”,陆续在西安、成都、长沙、长春、武汉、天津、重庆等地投入400亿巨额资金,圈下了超过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并已经基本完成了其对一级城市和主要二级城市的战略布局。
  2004年10月,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投资烟台港八角港区和重庆渝北区,之后又在2004年12月在西安签下总面积达67万平方米的遗址性主题公园,以及一处占地达1000亩的规划住宅区;2005年2月底李嘉诚旗下的国诚公司在成都近郊温江光华大道西延线拍下了一块面积560亩、价值3.47亿元的土地,当时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已在成都拍得1000多亩地;2005年3月底和记黄埔(重庆江北)有限公司又以5.0303亿元揽得重庆北部新区经开区陡溪片B17路西侧地块。
  2005年李嘉诚投资5.73亿元人民币(约6900万美元)在长沙和长春购买两块土地。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将分别投资1.027亿美元,在长春购买一块面积为827188平方米的住宅和商业用地,在长沙购买一块556708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分析其步入内地的经营轨迹会发现,李嘉诚之所以在近来如此大规模投资内地市场,极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对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前景抱有强烈信心。他自己也曾公开表示:“长远来看,香港地产经过多年的开发,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内地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的生活素质显著提高,司法系统在进一步完善。所有这些都将增添投资者的信心。”显然内地在李嘉诚的地产战略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个人投资者,购房要量力而为

  超级富豪抄底,同样的做法对个人投资者是否合适呢?在这个问题上,李嘉诚曾再三强调,购房是人生大事,一定要量力而为,不鼓励市民冒险入市。
  今年年初李嘉诚出席长和系业绩记者会时称,环球经济虽尚未完全稳定,市场仍存在不少隐忧及变量,但就目前形势看,除非有特别意外,他对香港中长期楼市仍看好。他还表示,现时楼价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他认为地价稳定,另一方面建筑费飞涨,利息低,出现通胀是不稀奇的,所以中长期他仍看好香港楼市。
  至于现时是否仍可入市买楼,去年初曾称有闲钱可以买楼的李嘉诚回应称,去年有买楼的人确都已经赚了钱,但他指出:“个人投资最好小心,李嘉诚基金会的投资更要小心,尤其是对公众讲楼价及股价,真是万分小心。因为自己太大胆,损失是个人的,没有借钱还无紧要。若对公众的说话不尽不实及有夸大情形是罪过,所以我比较小心。”
  “什么时候买楼都要小心,就算楼市低潮期时也要小心,所谓小心是针对个人理财观念而言,若个人收入赚得不多,但买超过自己能力的物业就不好,不会鼓励人冒险,也不会评论股市。”李嘉诚说。

    李嘉诚的12条成功格言

    1、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前,10%靠运气好。

    [延伸阅读]房地产:内资停步 外资踊跃

    在国内房企融资“搁浅”的同时,另一方面,外资却变得“兴奋”起来。上海海善投资一位经理表示,近期外资在房地产领域相当活跃,不但开始考察收购项目,还有一些则与国内开发商进行接触。热钱的涌入正是瞄准国内开发商的资金缺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李嘉诚出手购入股票“东亚挤兑风潮”渐息 2008-09-26
· 李嘉诚:37天损失55亿美元 2008-03-10
· 淡马锡巴菲特李嘉诚为何狂抛港股 2007-11-30
· 李嘉诚跻身商业周刊慈善名人堂 2007-11-26
· 李嘉诚看回归:“中国主权”+“香港生活” 2007-06-29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战略抉择·[思想频道]财经洞察:房价疯涨,炒作还是稀缺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