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成立专门的“汇率司”,恐怕会人为加深西方对中国企图以行政手段“操纵汇率”的印象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内设机构中将增设一个新部门:汇率司。据报道,汇率司可能在现有央行货币政策司汇率政策处、金融市场司相关业务部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汇改部分相关处室的基础上整合而成。(2008年8月1日《上海证券报》)有学者就此指出,成立央行汇率司,一是有助于保持汇率政策的独立性;二是可扩充央行对汇率的管理与研究力量;三是汇率对于货币政策制定日益重要,单独成立一个司局,更利于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 理论上,笔者大致同意上述三点结论,成立一个单独的汇率主管部门,的确有利于各方资源的优化整合,特别是改变以往央行和国家外管局对于汇率政策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双头领导矛盾。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这些名义上的收益并不构成单独成立汇率司的充分条件。 首先,从国内汇率政策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来看,央行成立汇率司并不存在明显的迫切性。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进程启动以来,汇率改革的方向是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既然市场因素是决定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力量,以现有的管理力度便已足够,人多未必能提高管理效率。当然,加强汇率政策研究绝对是必要的,但是否一定需要由央行来养这么多专职研究人员就值得商榷,从国内外政府管理经验来看,借助高校、智库的外脑来承担大部分理论研究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并不需要通过机构扩充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从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抱有戒心的欧美国家来看,中国央行成立专门的“汇率司”恐怕会人为加深其对中国企图以行政手段“操纵汇率”的印象,由此带来的外部压力很可能会上升,并将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2008年以来,美国由于深陷次贷危机,需要中国配合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动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压力。例如在6月份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人民币汇率就排在能源环境合作和双边金融市场开放之后,成为次要话题。但这绝不意味着美国国内各种利益集团和美国国会就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警觉。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的敏感时刻,主动放大关于汇率的问题并非理性的做法。 最后,从各国经验来看,由央行或财政部成立这么高级别的汇率主管部门似乎也不多见。例如,日本是由财务省之下的国际金融局兼管汇率事务,美国则是由财政部内部的某些特别办公室或者行动组来负责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问题。 一方面要集中力量,一方面又不能过于树大招风。那么,是否还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思路或许值得考虑:其一,国家外管局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外汇管理部门,可将央行所辖外汇和跨境资本流动业务划拨过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外汇政策的独立性,例如,可避免外界对于央行可能将人民币升值作为抑制通胀手段的批评;其二,可以效仿日本经验,将外汇管理职能与央行下属原本负责对外交流的国际司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国际金融司或国际货币政策司,这样,至少在名称上不至于过分招徕外部不必要的关注和压力,以利于人民币外汇改革顺利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