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关键是控制公共权力
    2009-02-25    作者:甄雪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全国“两会”即将启幕的前夕,中国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也在提速。
    日前,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显示,有十七个省(区、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获中央批准,并将陆续向社会公布,其他地方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正陆续上报中央。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已经在中国各省级城市层面上第一个完成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机构的改革,“大卫生局”已经形成。
    由此看,地方机构改革已开始从案头进入具体实施的操作阶段,未来时日其改革的前景如何?焦点何在?成效多少?相信是“两会”代表委员桌面上下议事的话题。
    去年“两会”之后,中国国务院层面的机构改革立即展开。一年来,重组后的大部委陆续挂牌,以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为内容的“三定”工作,在国务院各部门中施行,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任务已告阶段性完成。随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于去年八月召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标志着地方机构改革工作的跟进启动。
    客观而言,相比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地方机构改革的工作更加繁重。观察家认为,地方政府的编制更为臃肿,职权交叉、权责不清的情况比国务院部委更严重,梳理工作将会更加艰难。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机构改革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探索地改革了五次。五次改革,适应了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需要。“但成效还不是很显著,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这位“大部制”改革的倡导者指出,地方部门设置不合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民众办事难;行政审批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低;行政运行成本高,政府自身费用过多;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等等,这些是地方政府被民众诟病最多之处,也是衡量机构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地方机构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把权还给百姓,控制公共权力”。
    据照中央政府的要求,第六次地方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突出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点,形成全面衔接、分工合理的职能体系;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和民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简言之,就是将什么都管的“婆婆政府”改造成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比,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范围更宽。
    首先是横向的机构整合。地方政府将参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式,同时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大厅局”机构的整合。以此减少与优化机构的设置,解决部门利益膨胀和冲突,同时严格控编、强化部门责任,以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
    其次是纵向的行政体制改革。地方机构改革将继续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此项改革如果落到实处,可解决市县之间“争资源、占土地、抢项目”的内耗现象,同时可缓解基层财政困难,令中国广大的县域经济得到发展,惠及最基层的民众。事实上,纵向的体制改革,还涉及到“垂直管理”问题,“垂直管理”的部门与地方政府如何协同合作,关系到各方工作的理顺。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实质上是一种权力格局的重新调整,将会更加直接和深刻地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同时也将会加大改革的阻力。部门的存废、官员的调整、财权的转移、人员的安置、人情的纠葛,事事都可能影响改革的成效。
    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是不现实的希望。但人们也不愿看到“换汤不换药”似地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在群贤毕至、地方高官云集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智慧与决心,能否建立起会场外亿万中国黎民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信心,令人关注。
  相关稿件
· 网友建言两会[2009-03-14] 2009-03-14
· [两会世界眼]“‘中国特色’到了关键时候” 2009-03-13
· [两会现场]山西省长:“我们在不断反思” 2009-03-12
· 网友建言两会[2009-03-11] 2009-03-11
· 捕捉振兴机会 跨国公司关注两会 2009-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