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灾后“心理重建”尤为重要
    2008-06-10    本报记者:殷丽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汶川地震专题]

  6月5日,几名映秀心连心学校的学生在放学路上嬉戏。目前,学校一共有学生17名,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各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在这里除了正常学习外,更多的是接受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出灾难的阴影。新华社记者 武敌 摄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助专家组组长于欣说,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和其他救灾抢险工作一样重要。帮助在此次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从极度绝望的情绪中走出来,进行“心理重建”尤其重要。按照心理干预的医学特性,采取措施越及时,效果也就越好。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特别是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家园和亲人的幸存者,应该是“心理救济”的重点关注对象,让他们在身体脱离灾难的同时,心理上也脱离绝望困境,远离灾难影响。
  于欣说,由于这次地震灾害造成很多人死亡,面对亲人、家庭顷刻间化为乌有,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特别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性疾病。
  据了解,此次四川汶川地震中幸存者的心理问题轻者将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导致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等,以至于会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极度的痛苦煎熬,甚至产生怨恨,引发对社会不满等。
  比如,一位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哭干了眼泪,每天精神恍惚地说,孩子是我的天,失去了孩子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一名中学生,他脑海中经常浮现地震时同学死亡的血腥场景,致使他出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和情绪紧张、恐惧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对他实施心理治疗,地震的噩梦可能会折磨其一生。所以,911事件后美国有超过1000名心理医生对经历911事件的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事实上,在国外,每当重大灾情或突发事件出现后,就会有大量懂得心理支持的人员、社会志愿者、受过培训的人员迅速到达救护现场,在医生救助伤病员的同时,对伤者进行心理支持或引导。
  专家对当前地震实施心理干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心理干预亟待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其实“心理干预”是一场看不见的救灾,同样需要争分夺秒。在西方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抢险救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重视对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主动实施心理干预。对于亲身经历这场大地震的人来说,当他们面对眼前房塌屋倒的惨状,回忆自己死里逃生的惊险,想起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亲人,他们心理上所要经受的磨难会导致畸形心态。因此,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应及时对地震中的幸存者主动实施心理干预,避免因自然灾害给他们造成严重心理伤害。肉体的伤会很快愈合,心理的重创却很难离去。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为生还者提供规范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当是一件须臾不可或缺的救助。
  第三,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时间和过程,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心理治愈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地震中的幸存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给他们鼓励,接受他们出现的烦躁情绪,特别是地震中的孤儿,要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

  相关稿件
· 地震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2008-06-06
· 为地震灾区劳动力输出开“绿色通道” 2008-06-06
· 孙政才表示:地震不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保障 2008-06-05
· 车市低迷,是地震造成的吗? 2008-06-04
· 美国奥委会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1000顶帐篷 20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