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中叶起,人们注意到自然生态的恶化已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应这样的变化,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开始把关心人的命运、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从长期以来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博物馆以人为中心,
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的成长和发展,关心人的快乐和福祉。于是,博物馆用其独特的资源,加强了教育职能。多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定义几经修改,其教育功能一直受到重视。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维也纳大会,把博物馆教育提到了首位:“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教育”,有学习、传播、欣赏、借鉴等方面的意涵。教育的对象当然是观众,不过也应包括博物馆人自身。我国的博物馆对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导思想上有一个总体目标,就是通过教化,使受教育者成为认同历史文化、认同社会、具备现代知识和本领、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受教育者提供滋养。
首先,需从具体的博物馆文化出发,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著名哲学家孙正聿先生说:“人是一个人化的产物,是一种人化的结果,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这是人和动物的不同。动物是一代又一代地复制自己,而人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人怎样才能“人化”呢?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养,获得安身立命的道德、文化基础。对人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重要责任,从小对孩子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其次,人的素养的提升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孔子说,对人的教育有四个重点:文、行、忠、信。文是文化知识;行是身体力行,就是现在说的社会实践;忠是忠实,忠诚;信是诚信,信用。文、行、忠、信,是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于友谊,忠于亲情;讲诚信,守信用,信守诺言;公道办事,忠诚老实,不欺不枉;言必信,行必果,所有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品格。作为现代公民,除了忠实、诚信这些基本品质之外,当然还要具备适应时代要求的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法律意识等。
再次,人具备了科学的思想认识、正确的人生目标,按照孙正聿先生的说法,这可以使人成为人,但还不能使其成为某种人。要使人成为某种人,成为教员、工程师、农业家、军人、飞行员、科学家、企业家等,就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样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新人类。所以,博物馆向观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授科学,传授文化,传授技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谋生、就业、报效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本领,也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我们许多专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如科技类、自然类博物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