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标本兼治
    2009-02-17    王攀    来源:中国网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2月16日《广州日报》)

    根据社科院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年底大约有100万大学生未就业,2009年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2009年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采取包括直辖市之外的城市要取消专科生落户限制、对聘任失业毕业生的企业给予贷款扶持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在当前是必须的。
    但也要看到,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只是国内经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让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较为突出罢了。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除了针对特殊情况采取临时应急的治标之策外,还必须对症下药找到治本之法。而大学生就业难题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与市场脱节,以及高校目前存在的过度教育。
    高等教育与市场脱节。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了,但高等教育并没有走向市场。这就造成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脱节,造成供需不对称。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能有效地反馈到高校,仍带有计划经济形式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其结果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短缺,而一部分大学生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显然,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根子在高等教育培养上,这就需要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体系。通过科学招生、科学培养、科学就业,从招生环节开始,根据就业率科学制定招生政策;并在培养过程中,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在就业上,进一步完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等。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出现过度教育。过度教育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教育水平。它的三个特征是,大学生失业现象普遍,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事业成就愿望;与早期相比,接受同样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和实际薪酬水平下降,出现了低薪求职和无薪求职;市场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即大学生就业大材小用、高才低用现象。
    过度教育的出现并非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已经达到了绝对饱和状态,而只是一种局部结构的过度,一方面是区域性过度,广大农村和中西部人才缺乏,东部人才相对饱和,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专业之间的结构性过度,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部分专业人才严重过剩,例如出现冷门和热门专业情况等。
    总之,无论高等教育和就业市场脱节,还是目前高校过度教育问题,都是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源头,而大学生不符合市场需要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固然可以缓解一时,但这毕竟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最重要的,还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