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民工大约有2.3亿,其中外出人员大约有1.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几个典型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调查,今年约有1/4的外地农民工回家,过完年后,用不了多久,大多数回乡农民工还会去而复返,回到城市继续寻找他们的位置与梦想。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即将到来的农民工“返工潮”,城市,你准备好了吗?
在出口型中小企业里工作的农民工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从危机爆发前,沿海地区“招工难”、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急转直下变成许多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停产、破产,不得不面临减薪、失业的困境。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有专家表示,由于工厂倒闭或者歇工很难在春节后即刻恢复,出口形势也将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颓势,因而严重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将在今年春节过后凸显,预计一季度将是就业最严峻的时候。
农民工就业前景将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据调查,目前农民的收入结构中,有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最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尤其从收入的增量来看,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量更是占到每年农民收入增量的70%以上。而农民收入的增长直接决定了农村消费市场能否有效激活,进而关系到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全方位促进农民工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农民工是为我国的改革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群体。有一种观点认为,幸好农民在农村还有一亩三分地,农民工返乡后可以务农,以解金融危机之困。的确,有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临时措施,扶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但这主要是在经济未走出困境前,让劳动力在农村这个“蓄水池”暂时有个安置。从长远来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让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能够在城市留下来。
目前,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有望在今年逐步回转。这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需要提出的是,这些开支对于防止经济下滑有一定作用,但对就业的拉动可能并不明显。GDP增长与就业的增加并没有必然对应关系。由于财政开支方向主要用于资本密集型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而受到冲击的行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因而对就业岗位的创造有限。如何让这些返城农民工留下来,给予他们稳定的岗位和收入,这已经不只是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
保增长的目标绝对不是单纯靠投资拉动的“量”的增长,而是包含了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等内容的“质”的增长。地方政府不应为追求GDP一味只上资金密集型项目,在扩张投入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就业岗位增长的约束性指标。要注重提高投资的效率,保证投资的质量,要确保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新的产出,形成新的消费,实现新的就业岗位。
另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果世界经济长期陷入滞胀,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困境和农民工再就业都将很难在短期内缓解。那么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必须依赖加快城市化进程,让那些在外向型企业打工的农民转向为内需生产服务中来,通过城市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科学调整工业布局,通过培训及多项激励性政策引导过多集中于沿海城市的农民工向内陆城市转移,补充内地工业化的不足,实现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