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事业单位养老改革
    2009-01-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正在继续深化当中。据悉,国务院要求5个试点省份今年正式启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随着这一要求逐渐为社会所知晓,关乎数千万人利益的一场改革立即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在上世纪80年代,养老保险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破冰,确立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
  尽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依然在路上,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近几年来也在被不断提及。及至2006年,有关中央文件已经将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去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此看来,目前促进关乎3000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体制改革正当其时,且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下来,改革的基本取向,将是企事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并轨。
  事业单位现行养老金制度为什么必须改革?理由恐怕很多:一是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二因事业单位现行养老金制度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随着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必要性的凸显,现行养老金制度的内在缺陷无法在既有体制框架内得到修补,越来越难以维持;三是如本报昨天的相关报道中所提到的,各级财政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必然要继企业养老金制度的转轨改革之后,实施改革。
  坦率而言,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注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既因为改革涉及到数千万人的利益,一旦原有制度发生调整,许多人因此或将利益受损,抵触与反对都是难免的,也因为经历了10多年改革的企业养老这一块,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难,这些难题也正是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所必须正视的。
  从已获得通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可以看出,此项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以及实行省级统筹等,与现行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基本相同。但不论具体的操作层面如何进行改革,改革的本质是要调整利益关系。目前,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水平,相比较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数字上要高出不少。而从改革的方向以及各级财政目前的状况来看,阻力显而易见。“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也使一些贫穷地区确实难以承受较重的负担。
  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10多年来改革的情况看,虽然制度建设上有了很大的完善,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基金,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困难也现实地摆在眼前。比如,广受关注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便是其中难题之一。
  一个被反复引用的数据是,截至2005年底,国内个人账户“空账”已达到约8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如果这个增速基本准确的话,可以想见,3年多后的今天,个人账户“空账”已经达到一个怎样的规模。而企业养老这一块的“空账”难题,在推进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该怎样避免,如果出现了又该如何解决,的确是值得思考的。
  当然,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既明,即便有许多困难,也应该坚定推进。这里需要注意的,一是应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二是要斟酌把握改革的时机。
  这也就意味着,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既要重视建立新制度,创立新机制,同时又要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妥善解决改革成本和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新旧体制过渡方式。比如,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和逐步过渡的措施,减少社会的震荡,就是务实之举。同时,改革也不能莽撞前行,目前采取推出试点,渐进推进改革的方式,是较为妥当的。
  必须承认,养老金体制跨越不同领域,牵涉利益面很广,建立过程有着相当的复杂度。体制建设本身的艰难结合着国情的复杂,使得改革过程恐怕要经历多年摸索,甚至反复。知不易,行更难,对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困难,的确应有更多的认识和准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