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住房保障政策陷入概念之争
    2008-11-14    作者:陈才    来源:证券时报

  保障性安居工程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在今年四季度增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中,将有75亿用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人士还透露,通过增加投资,今年内还可能增加4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经济适用租房”,又一概念新鲜出炉了。这个“经济适用租房”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专家的解释,所谓“经济适用租房”,是指政府应在中、内环周围大量收购低端存量二手房,适当改造后以经济适用租房的形式,出租给大学毕业生、外来打工者等不纳入“廉租房”适用人群的中低收入者。突然想起,“经济适用租房”与此前北京等地的“经济租用房”,其实如出一辙。据说该政策已在福建等地率先推广。不过很快有人指出,“经济租用房是在玩概念”,是在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租房”的老黄历。
  近些年来,围绕住房保障政策的概念之争,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包括双限房)、经租房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概念虽然层出不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很好地落实。以经济适用房投入最多的2007年为例,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833.8亿元,仅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的3.3%。今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计划安排资金1530亿元,如果这些资金全额到位,也只占全国住房销售额的5%至6%。
  事实上,十年前的1998年,在被看作房改纲领性文件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中,就明确“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和租赁市场价的商品住房”,概念已经厘得很清楚了。不过这十年来,商品房市场热火朝天,保障性住房建设却乏人问津,根本问题显然不在概念,而在如何让政策落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