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购买空置房,是在"救"谁
    2008-10-28    姚中秋    来源:新京报

    郑州市宣布,将进入房地产市场购买空置房。事实上,郑州市文件称,入市购买空置房是“为了加快消化存量商品住房”,其目的是为了托市,而不是解决民众的福利住房问题。

    各地政府拯救房市可谓新意迭出。最近,郑州市政府宣布,将进入房地产市场,购买符合条件的已建成或在建的普通商品房,作为拆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房源。(10月26日《新京报》)该政策一出,舆论批评者居多。但一些房地产专家则认为,此措施可一举多得。有些城市也已经准备效仿。

    批评此举的意见普遍指向了政府拯救房市的动机。不过,地方政府有权、甚至也有义务拯救本地房市。因为,近些年来,房地产在各地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房地产相关税费也是财政收入的大宗来源。如果房地产市场不稳定,则地方经济也将被拖累陷入危机,地方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度缩减。所以,政府救市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这几年来,各地房价继续上涨,远远超出普通民众承受能力。因而,普通民众、及反映民众诉求的舆论乐于看到房价下跌。实际上,到今天,不少城市的房屋价格还没有出现实质性下跌,房屋价格离人们的心理认可水平还有相当距离。
    这个时候,是否需要政府出面救市?人们难免有所怀疑。
    事实上,过去几年房价不正常上涨的根源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基于自己的利益推波助澜,甚至与房地产商合谋,推动房价不正常上涨,包括大面积拆迁旧城,改造城中村,人为制造被动需求。
    鉴于这一事实,人们很难相信,有地方政府此番出面拯救房市,真的是为了公共利益,为了稳定本地宏观经济。事实上,郑州市的文件也确实印证了人们的普遍想法:该文件称,入市购买空置房是“为了加快消化存量商品住房”,显然其目的是为了托市,而不是单纯为了解决民众的福利住房问题。
    可以说,面对房地产市场,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陷入某种焦灼状态。按照一般的经济学、财政学原理,地方政府应当拯救本地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市场如果拖累整体经济,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包括那些跟房地产一点都不沾边的人口。但是,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安排,却使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无法得到民众理解,难以具备足够正当性。因为,地方政府作为土地卖家,与作为购房主体的民众的利益是直接冲突的:地方政府希望地价不断上升,当然也就乐于看到房价蒸蒸日上。
    因此,地方政府救市,民众当然会认为,政府是在“救”开发商。在如此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格局下,经济学、财政学的逻辑是无效的。
    这提示了一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尽管一般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不会写它: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正当性,以政府在市场中没有特殊利益为前提。如果政府本来就不是相对超脱的宏观经济管理者,那么,政府的调控措施始终难免输送利益之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