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么应对高油价
    2008-07-28    作者:薛涌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高油价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油是人家的,我们必须从人家那里买。人家定价高,我们如果没有其他选择的话,只能咬牙如数掏出钞票来。往好的地方想,毕竟承受油价负担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事实上,中国的油价,因为有政府的补贴,即使调价后也比美国低许多,比欧洲日本就更低了。

  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中,美国人很牛。但高油价的压力,让美国人也牛不起来了。堪萨斯州一个农民,因为给自己的卡车加不起油,干脆卖了车买骡子。还有家美国航空公司,因为承受不了油价,要改成按乘客的体重定票价,把客运当货运来经营。这些零星的奇闻异事也许不足为训,但高油价确实正在重新塑造美国人的生活。我有一对朋友在波士顿和印地安那州两地分居。几个月前一张来回机票还是200多美元,如今涨到500多,乃至他俩牛郎织女都团聚不起了。
  据统计,美国人今年三月份的驾驶里程下降了4.3%,许多人不得不取消度假。美国人过去很少乘火车旅行,但是现在的长途火车票早就订满,有的热线要提前一个月排队预定,原因是铁路运输比汽车和飞机都省油,在价格上显示出了竞争力。美国高速公路上曾经无处不见的长途运输巨型货车现在也减少了很多。这种车加满一箱油要上千美元,结果是许多货运公司倒闭。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更是惨不忍睹。比如通用汽车的股票,已经跌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该公司过去以生产耗油的SUV和小型运货车为重头戏。如今这些产品被油价压得没有人敢买。美国各地的车行,停满了二手的SUV,价格再低也无人问津。甚至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影响。远郊的房子,因为环境好、价格低,过去一直很热络。现在买房的人则把交通的油价考虑进去,越来越倾向于买离工作地点近的房子。
  这样的事情,我可以不停地说下去。油价给美国社会各阶层造成了普遍的痛苦,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不过是转型之痛。高油价可以催生一个更有效率的社会。去年我就不停地听人说:油价每桶过了100美元,美国经济就会崩溃。如今油价已经逼近了140美元一桶,美国经济并没有崩溃。为什么呢?还是要感谢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在那次危机的压力下,美国注意节能,如今的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比30年前降低了一半。这次油价暴涨,也将起到类似的作用。高油价的种种苦状,正意味着对社会良性重构的开始。比如,大力发展郊区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病”。在远郊买栋独居,院子可以有两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周围山清水秀,一尘不染。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住,人口分散,交通线加长,公路、汽油的开支急剧增加。现在高油价逼着美国人向集约模式靠近:人口收缩到城市和近郊,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这一趋势发展下去,社会对能源的依赖就会不断减少。
  相比美国,中国经济起飞以来,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石油危机,社会在这方面心理还不成熟,缺乏免疫力。许多人似乎觉得油是别人欠他们的,价格只能在他认可的范围之内。结果,政府对燃油的补贴,在一个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鼓励了能源浪费型的发展模式。比如,耗油的SUV在发达国家滞销,在中国却十分走俏;再如,近几年中国新建的建筑,很多在绝缘隔热方面达不到国家标准,导致取暖制冷的效率低下,浪费大量的能源;还有,各大城市高速公路崛起,地铁等最节省能源的公交设施发展则严重滞后。
  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是不具备竞争力的。能源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谁有效地回应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而低油价只能鼓励人们回避了这种挑战。根据联合国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中国每单位能源所创造的GDP为4.4;美国是4.6(在发达国家中最低);法国是5.9;德国是6.2;日本是6.4;英国则高达7.3。大体而言,在发达国家中,油价越高,单位能源所生产的GDP也越高。比如德国的油价,就比美国要高出一倍。
  在能源上,免费午餐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彻底取消燃油补贴,让用油的人照价付钱。油价上涨是个挑战,更是个机会。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当能经得起风吹浪打,而不是龟缩在暖棚里靠政府这个大保姆来照顾。

  相关稿件
· 高油价还能撑多久? 2008-07-28
· 高油价令美航空业步履艰难 小型航空公司破产 2008-07-25
· 高油价将刺激租车行业发展 2008-07-23
· 专家表示:一场MPV与高油价的博弈悄然拉开 2008-07-23
· 高油价和金融资本主导投机盛宴 20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