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热点,全球新趋势。英国提出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正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德国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赶超传统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美国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投入巨资研发从生物燃料、太阳能设备到二氧化碳零排放发电厂的环保技术……低碳经济争夺战,已然在全球悄然打响。 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包括更大程度地普及汽车,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电力大规模的建设,对环境的威胁不可估量。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对的一个极大考验。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并不阔绰又灾难频乃的中国难以承受之重。 挑战之五: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正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在国际规则制定上并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面对发达国家的抢先行动,如何走出被动,以后发的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无疑也面对考验。 然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据预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每年可为全球经济产生25000亿美元的收益,到2050年,低碳技术市场至少会达到5000亿美元。推进低碳经济,中国没有理由等待观望。中国提出“国家方案”,向世界承诺2010年减少温室排放9.5万吨的中期目标,这实际也是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措施;中国科技部前不久联合14个部门共同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方案,也展示了中国政府破解低碳经济难题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