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的非理性联想
    2007-11-02    陆伍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日,与友人聚串吧饮酒小侃,说起了他买房啼笑皆非的故事。
  友人相中了京西一处大开发商的招牌楼盘。售楼处宽大敞亮、售楼小姐职业热情,沙盘制作细致全面、服务流程规范周到……第一次亲密接触,友人感觉相当的好。售楼小姐循循善诱,友人很快选定了楼号、楼层和户型。此时,售楼小姐告诉友人,他选的楼型户型都是项目中的热销品种,价格会高些,而且还不一定买得到。友人心凉了半截,忙问计于售楼小姐。小姐神情不卑不亢:开盘时我提前通知您,早点来排队。多早?那可说不准,有排通宵的。见友人很失落,小姐一脸诚恳,“找找人吧。”
  此后几天,友人发动一切社会关系,在项目经理于工的帮助下如愿拿到了房子。揣着一年后才能见到实物模样的购房合同,友人像是捡了一块宝,以至没留意于工站沙盘前一脸茫然嘟哝的那句话:“不至于吧?”当然更无意计较售楼小姐给出的每平方米7100元的均价。
  事有凑巧。友人沉浸在“办成一件大事”的快感中没几天,相关部门一项强制性政策就让他陷入了无比郁闷。这项政策要求全面公示商品房房源销售信息,购房者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查询到任何一个合法房地产项目还有多少套房子可卖。其披露的真实信息告诉友人,他买的那个楼盘项目远没有售楼小姐渲染的那样紧俏,而且均价也虚高了不少。
  “网上公示的均价其实只有6600元,我是帮开发商拉高了价格,当了一回房价上涨的推手。”友人自嘲地摇摇头。
  不知怎么我就想起了小时候排队买西红柿的情景,轮到了撮一簸箕走人,别挑,更别犹豫,否则你就出局,后面还一大堆人等着呢。那是紧缺经济时代,各种票证唱着购买的主旋律。可“排队”出现在今天,特别是出现在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上,难免让人费解。中国百姓肯定还没有富裕到只有花几十上百万买房子才能有感觉的程度,而是被一个“场”左右了。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是一个很“神”的人。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非理性繁荣》,精准地预测了美国科技股股灾。2005年起,他又警告了美国房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不久次级债金融风波给欧美经济带来巨大麻烦。希勒的独到处是发现了传统的市场有效理论以外的东西。他摆脱了“价格取决于市场基本面”思路的影响,认为,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从众活动以及媒体推波助澜,使市场参与人总会以有限的理性促成市场定价的长期偏离。意思就是,假如人们相信市场会上涨,市场就会一直上涨下去。在希勒那里,大众心理和情绪成了市场走势的完全主导力量。
  显然,希勒的分析不同于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经济学分析,但你不能不感叹希勒洞察力的透彻,他的理论为一些经典经济学解释不通的现象找到一条出路。比如目前中国的屡遭诟病却依然坚挺的楼市。最新的报道说,北京五环路以内的商品房均价已经上摸每平方米14000元,房价攀升的趋势还在蔓延。中国百姓的非理性追逐,正在成为希勒观点非常现实的注释:只要人们的非理性冲动还在,中国的楼市就会一直狂妄下去。
  没有谁能预言中国楼市的未来,希勒恐怕也不能。按照非理性繁荣的理论,只要市场信心不回调,楼市就不会回调,跟其它经济条件关系不大。但是,中国很特别,有数不清的因素支撑着中国人的非理性判断。
  顺便说一下,友人一年前买的房子如今均价已经飙升到一万元以上,他的郁闷是“过去时”,也像在作秀。短短一年,就有每平方米几千元的升值幅度,如此富足的回报足以平息他当初被“忽悠”的愤忿,转而向周围的人鼓吹买楼的诸般好处,比如,买房比玩股票强,绝不会有被套的风险等等。此时,一年前买房遭遇的那点不快,早以飘逝得无影无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