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苛政猛于虎,过激的货币政策也有同样效果。热爱重拳的人们未必心理变态,却一定不够成熟。
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预测依旧居高不下。资产价格依旧居高不下。关注民生者希望用手铐确保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连接。
呼吁加息者自然理直气壮。更有强硬派要求改变政策步调,突然大幅加息。
我以为,加息仍属必要。远期利率协议业务将从下月起推出,表明央行心知可能更多运用利率手段,先给商业银行准备几样避险工具。央行将再发定向央票的消息也引起市场对加息的猜测。今年以来,加息紧随定向央票发行已成定式。
加息的箭头指向过多的钞票,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一个不能维持正值的实际利率。似乎迟迟看不到连续加息的明显效果,只因为货币政策存在半年至一年的时滞。央行下决心(或者说被许可)对负实际利率动刀,不过是近半年内的事。既选择了小幅连续的加息步调,在未发生重大变故时,不必也不能突然改变步幅。
货币政策在中国内地本无独立地位与独立信用,“稳健”立场是其立身之本。“稳健”不仅是时势所需,也是货币政策的总体风格。如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所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持货币存量的稳定。政策目标的稳定决定了央行角色性格的稳定。
通过连续小幅加息刚刚形成一点“适度从紧”的预期,无论从哪个方向突变,都会令并不习惯理性思维的预期者重新失去方向。第三季度每个月加一次息,频率的变化已充分说明施政者态度坚决。如仍嫌不够,不妨再加快节奏。如果把学会理性预期视为认识过程,可知重复和突变的区别。央行需要市场理解货币政策的语言,只有坚持正确地谈吐。尚有太多行政手段可用,货币政策不应过于积极。
加息对货币环境的改变,不是一口气能完成的。调整宏观经济不是策动一场战争或者搞一次运动。急于求成,一次性放大加息幅度,一种可能是令流动性突然消失,经济活动停止呼吸。另一种可能受时滞影响无法立刻见效,反而给人民币带来更大升值压力,给热钱流入提供动机与时间。两种结果都偏离了“稳健”的范围。
如果以控制资产价格为货币政策目标,不惜大幅加息,意味着用针去刺破泡沫。上世纪末日本股市泡沫、近几年形成的美国地产泡沫都是被这样的针刺破的。值得注意的是,一次加息要消灭经年积累起来的泡沫,实际利率必须高过企业平均资本回报率。以此推算,目前的名义利率还要提高几百个基点才能解决问题。这应该是著名看空派谢国忠建议加息200个基点的根据。
然而,一时之快难免长期的痛。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后,市场对经济衰退、就业下降的担心至今沉重。根据英国专业研究机构———经济和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报告,今年伦敦金融城的年终奖总计将减少15%。圣诞节时,金融城约有2000名供职于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的白领不得不作为失业者去度假。越明年,还会有6000人步他们的后尘。
苛政猛于虎,过激的货币政策也有同样效果。热爱重拳的人们未必心理变态,却一定不够成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