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满足社会成员精神上需求的一个重要载体,电影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福利。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是要让大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而不是以高票价来事实上剥夺大众精神享受的权利。 把中国电影票价比喻成脱缰的野马,一点儿也不过分。1982年,你只需要花1毛钱,就能目睹中国“大片”《少林寺》的真功夫。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80元的价格让人恍如隔世。25年,翻了800倍。(8月9日南方周末)
电影票价25年翻了800倍,这是纵向比;横向比,还是以《变形金刚》为例,在美国一线影院,《变形金刚》晚场票价为8美元。按照当前的汇率,相当于62元人民币,与中国票价差距不大,但中国的人均GDP约是美国的1/20。也就是说,咱中国人和美国人看同一部电影,咱们的电影票比美国要贵20倍。呵呵,以前有句话叫超英赶美,绝大多数国人恐怕都没有想到,这个“头功”,倒叫电影票价先行夺得了。 野马脱缰般的电影票价到底带来了什么? 首推的当是票房收入在“亿”单位上的“屡创新高”,这个数字也屡屡令人鼓舞、令人“兴奋”。其次应该是中国电影的越来越“商业化”,基于“高回报”的目的,摄制费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商业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一切,在大众心目中产生的 印象就是,中国电影产业当真是越来越好。 然而,高票价在给电影产业带来“一片大好形势”的同时,给大众带来的却是电影娱乐享受指数的严重缩水。电影票太贵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心声。就现实而言,面对昂贵的电影票,咱们要么狠狠心,勒紧裤带,紧缩开支,来几次“奢侈性消费”;要么,放弃“观众”这个身份,放弃享受娱乐的机会,紧紧捂住并不鼓胀的口袋。原因就是,在电影票定价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电影产业因为追逐高额利润,偏离了电影的大众化发展方向。一句话,电影产业散发出的铜臭味太重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大众都愿意看也能看得起,才是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它是满足社会成员精神上需求的一个重要载体,电影其实也是一种社会福利。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是要让大众享受的,而不是以高票价来事实上剥夺大众精神享受的权利。电影本来就是作为一种大众产品而诞生的,世界各国的电影票价也都约定俗成地落在低价位上。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要给电影票价这个脱缰的野马尽快套上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