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市场”的步子不妨再大些
    2007-07-16    作者:鲁宁    来源:东方早报

  上周五,上海市政府召开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专题会议,15项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事,被列为今年社区建设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抓手。此次会议上,有一条并未直接纳入“15项”之列的消息被早报记者挖掘,这就是上海拟开放社区跳蚤市场,方便社区居民互相调剂多余物品,利于物尽其用(详见上周六早报头版消息)。

  跳蚤市场之称谓源自市场售卖的、被跳蚤感染的衣服等物品,最早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圣-图安市,随即流行于欧美……渐成各国城乡旧货地摊市场的别称,市场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时间可长可短,以交换旧货为主,小到衣服上的饰物,大到尚可使用的老旧家用电器,过时落令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跳蚤市场重新植入中国亦有20余年历史,不光各类实物交易跳蚤市场已形成规模,网络虚拟的跳蚤市场更与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竞相发展壮大。至于跳蚤市场进入社区,在国内也算不上新鲜事,早在上海“拟建”之前,成都、西安、深圳、北京、沈阳等国内数百座大中城市,都纷纷鼓励和放行跳蚤市场进入社区,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之需。
  自从政府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及构建和谐社区之后,一些城市的基层政府顺势而为,相继把跳蚤市场进社区视作倡导节约和构建和谐的一个平台和载体。起步较早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的地方,譬如苏州市的金阊区,干脆将社区跳蚤市场的交易活动纳入为该区“社区文化节”的一项固定内容。
  说到跳蚤市场进社区,人们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很容易自然联想到开放市场会带来一系列管理难题,诸如工商税务登记、营业执照申办、经营场所选择、交易范围划定、管理职能设定市场秩序监管,以及相应的人、财、物成本如何分摊消化等等难题。因而,相关部门往往不太乐意为跳蚤市场进社区费心思。
  事实上,从各城市社区跳蚤市场的运作实践看,问题并没想象中复杂,管理难度也没想象中那么多。譬如杭州的做法,就选择以无为而治为主,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指导,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以不同方式组合,负责穿针引线、协调张罗。具体交易过程和规则设定,主要由参与交易的居民自主选定,逐渐约定成俗,形式类似于乡规民约式的交易规则。当然,无为而治并非指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完全放任自流。需要政府出面做的事情,包括限定社区跳蚤市场不能搞现金交易,不能交换食品、药品等涉及健康安全的物品等等。就此事的政府职能体现,最关键的一条是,坚决阻止社区居委会或单独或与其他关联方组合,借机通过摊位出租、承包等手段谋取商业利益,或借机收取管理费。另外还有一条,就是坚决阻止各种规费介入,否则,社区跳蚤市场必变味为传统意义上的旧货交易市场,继而生出一大堆影响市场秩序、涉及不公平交易及交易安全等种种麻烦来。
  生活于钢筋丛林包围之中,闻鸡犬之声老死不相往来,早已成为现代市民社会的城市病之一种。由街道出面组织社区文化活动,虽可增进居民之间交流,但参与者难免有“两张皮”的不自然感觉。居民之间自发的以物易物就不同了,它从彼此的需求出发,由交易到相熟,由相熟发展到交流,比较自然,也符合人际交往由物质到精神的发展特性。由此形成的邻里和睦,比人为制造邻里交流要自然许多。邻里和睦长一尺,社区和谐就会增一寸。
  增进和睦构建和谐,具体的抓手就是如此朴素和细小。所以,拟议中的跳蚤市场进社区,对于上海,尽可减少探索试点时间,把步子迈得大些、快些、坚定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