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偶像的黄昏
    2007-05-25    卢劲杉    来源:经济参考报

    书名:《最后的乔丹》
    作者:迈克尔·莱希(美)
    出版社:远东出版社
    时间:2007年4月

    带领公牛队赢得6次总冠军,在“梦之队”中赢得两枚奥运金牌,10次夺得赛季最佳得分手称号,5次当选NBA最有价值球员,他拥有全世界最疯狂的球迷,他是篮球场上无所不能的“神”,是“脚穿球鞋的基督”……这就是NBA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飞人”乔丹。以往有关“飞人”的传记,似乎都充斥着永远不败的承诺和事实。
    而在这本《最后的乔丹》中,我们却看到完全不同的乔丹。“飞人”走出神话般的幻境,蜕下偶像的霓裳,亦步亦趋地进入偶像之黄昏。
    传记的作者迈克尔·莱希在乔丹第二次回归开始之前,作为《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跟踪采访乔丹,时间长达一个赛季再加上第二个赛季的绝大部分时间。与多数传记不同,此书没有提及传记主人公的童年、家庭以及编年体式的成长经历。莱希通篇笔墨集中在乔丹第二次复出以及最终告别篮球赛场这一时段,而从辉煌走向颓势,在矛盾与逆境中,恐怕正显出人物本色,至少不失为洞观乔丹其人的一个重要视角。全书洋洋40余万字,以日记体的笔触,细腻而客观地对乔丹进行了全角度描摹。
    传记中的乔丹未免傲慢而霸气十足,他往往回避或不肯直面失败的现实,他把自己的屡屡失利转嫁给教练、队友;当然,他也终归“明白自己已经老了,他想不动声色地泰然处之。但他不喜欢由别人来告诉他,什么是他不能做的……”;他于是义无反顾地想要知道自己的底线。行文中还提到乔丹的嗜赌和偏执的固持己见……有评论认为,莱希以一己之见,通过此书贬损众人心目中的英雄,甚至认为他有泄私愤之嫌。
    不管莱希落笔之处是否略显尖刻,事实只是,“神”一般的乔丹在书中流露出常人般的脆弱与无助,跨越时空国界,如你、如我。
    传记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在一场少年篮球赛中,他出现在豪华包厢内,比赛暂停时,记者的镜头和人们的目光纷纷转向他,他报以微笑。没有人冲向他,也没有人高喊他的名字。比赛继续进行,人们的目光随之转向场上的年轻的球员,他们才是那一刻的明星。”
    如果说乔丹曾经的辉煌打造了现世神话,那么莱希的笔无疑以医生手术刀似的冷峻,解剖着神灵的圣体,让人们洞见其凡人一般的血肉之躯。
    不管莱希的本意为何,这本书确实是从社会文化的大视角对“乔丹时代”或“乔丹现象”进行了解读。乔丹是一个标本,是“我们塑造了乔丹”,狭义言之,是媒介将乔丹神化;事实上,美国那段时期的文化环境都应对此负责。
    在传记的尾声,莱希说,“在体育领域内外,我们的文化渴望英雄。如果我们没有英雄,也就意味着我们‘不知道我们能走多远’……但是,不要冒着失真的危险将体育偶像视若神明。”这被部分评论界认为是对篮球之神有诋毁之嫌的传记,于此处莫不是为迈克尔·乔丹做出客观而诚恳的辩护。自然,贯穿于通篇的这一创作思想,无疑在提醒人们,要时刻对过往或我们身处其中的文化环境进行反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