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松动 美抛千亿美元承诺
最后关头 温家宝促凝聚共识
    2009-12-18    作者:本报记者 文婧 王云 实习记者 吴黎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聚焦 4 后哥本哈根时代技术为王

  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对于此次成为峰会焦点之一并承受了巨大压力的中国来说,未来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哥本哈根会议后的中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20年相对2005年CO2排放强度下降45%的情况下,我国将要付出5862亿元的GDP损失,GDP损失比例达到了1.11%。除此之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在2010年至2020年每年要付出1200亿美元的增量投资。“这是一个我们需要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的目标。”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表示,“40%至50%这个碳强度减少幅度区间所对应的增量减排成本处于正值并迅速递增的临界区”。这意味着,减排目标再提高的时候,中国将付出极其巨大的经济代价。
  相对于未来付出的经济代价,技术上的落后才是真正让人担忧的。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的研究报告认为,在电力、钢铁、交通、水泥、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与高耗能行业及通用技术领域中,未来低碳经济发展需要60余种骨干技术的支撑,但中国目前仍有42种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知识产权。反观欧盟和美国,他们手中正掌握着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优势。早在2005年,欧盟就启动了排放交易机制,涉及的工业部门覆盖发电和供热企业、炼油企业、金属冶炼加工企业、造纸企业和其他高耗能企业(如水泥生产企业)。2006年10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能源效率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包括降低机器、建筑物和交通运输造成的能耗,提高能源生产领域的效率等70多项节能措施。计划还建议出台新的强制性标准,推广节能产品。发达国家将凭借这些技术力量以“错位竞争”的态势在低碳领域应对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经济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1234
  相关稿件
· 哥本哈根难促成“全球气候思维” 2009-12-17
· 中美“激战”哥本哈根 2009-12-11
· 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 2009-12-09
· 哥本哈根峰会是一场低碳博弈 2009-12-09
· 哥本哈根大会亟须“自由秩序理性” 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