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已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8.5%
●剩余的30%多路程估计可在2030年完成
●下一个30年需要努力完成的五项最重要任务 周天勇是经济学界近十多年来非常活跃的一位学者,尤以大量的中国发展问题研究成果而独树一帜。得悉他的研究报告《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中国向何处去》研究报告之一)最近刚刚完成调研,正在起草修改过程中,并且已有阶段性成果发表,经济参考报记者与他约定了采访,于是有了以下这篇访谈录。
经济参考报记者:读了您的《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我的一个突出感受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经历坎坷、现在的成就来之不易、未来的前途光明可期,每个国人对此应该心中有数,既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力耕耘、正确耕耘,必定会有预期的收获。心中有数很重要。
周天勇:是的,我的研究的确想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就是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阶段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清晰地了解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选择达成每个阶段目标的最佳路径。
经济参考报记者:您在这部分的研究中对中国各个时期现代化的进程用数据进行了衡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时,中国现代化的水平与当时现代化中低值的日本相比,处于21%的进程。而建国后到1978年的30年间,虽然在工业化推进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指标上成绩显著,但中国与同时代的现代化指标综合相比,30年时间内只推进了9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大大落后于当时世界许多国家的现代化速度。改革开放到2008年的30年,中国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了38.5%,使现代化的进展总体上达到了68.5%,中国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68.5%的数值是怎么得出的?怎么理解现代化的含义?
周天勇: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国的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的更加广泛和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还包含有市场化这样特殊的体制转轨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每个时点上,通过指标对比,可以衡量中国达到现代化的程度。对于中国来说,包括人文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领域中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性与全球先进文化的结合化等等。 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何传启将现代化过程分为传统工业化为主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第二次现代化。考察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我想能量化的应当有这样一些内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性指标,人均GDP,反映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经济结构性指标,非农产业化率,即第二和第三产业GDP占总的GDP的比率,反映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程度。三是社会结构性指标,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逆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反映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进程。四是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大学普及率,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表明了一个国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治安状况、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的社会进步程度。 那么,2008年中国在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通过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我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51%;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如果将三次产业的中国值与平均标准值综合比较,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79.4%;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7.6%;而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安定和公民生活的非常重要性,如果取社会保障项的权重为40%,则中国社会发展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76%。将四个方面的权重各为25%考虑,2008年中国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如果按照1%—33%、34%—66%、67%—100%将现代化分为前、中、后期,中国刚刚进入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后期阶段。
经济参考报记者:您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转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起来衡量现代化进程,那么这四项指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周天勇: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即1978年时,中国发展水平总体上处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30%的位置,处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上。经过30年改革开放,就2008年看,中国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主要的分析为,(1)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看,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3%,GDP总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年中人口约为13.25亿左右,人均GDP2.26万元人民币,按汇率折为3315美元。中国G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不到1%上升到6%。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约为6500美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51%。(2)从经济结构方面看,三次产业GDP结构为11:50:39,第一次现代化中第一产业GDP比率在总量的10%以内,从这点看经济结构方面中国似乎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98%,但是,第二产业的比率要比通常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却要比平均55%的水平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内部结构偏差非常大。因此,如果将服务业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则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79.4%。(3)从社会结构方面看,统计上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为40%左右,估计实际的农业劳动力比率可能为30%,城市人口比率为46%左右,分别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10%和80%水平的77%和57.5%,综合来看,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7.6%。(4)从何传启教授研究的结果看,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中国在大学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指标方面,均达到甚至越过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平均水平。 然而,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综合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标。如果仅计算养老和医疗两项保险,分别按照权重70%和30%计算,城市人口中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约为50%,医疗保险的覆盖率约为70%,城市两项保险综合覆盖率为56%;农村医疗覆盖率约为80%,养老不到3%,两项保障综合覆盖率仅为26.1%;按照全国人口比率,两项保障的综合覆盖率为40%,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为90%,考虑其他险种,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最多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44%。
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是说,距离第一次现代化的完成,我们还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路要走。按照您的测算,这段路程要走多长时间?
周天勇:邓小平同志提出,205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离2050年,还有40多年,我们在1978年以后,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将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推进了40%,相信第一次现代化余下的30%中的大多数任务,保守估计,将会提前在2030年时完成。从1921年建党,到2040年完成中华民族的第一次现代化为止,近120年的历史,如果将我们党和国家的革命和发展以30年为一个周期,我们已经过去了3个30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30年,即现代化的后期阶段,一个新的轮回,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和新的起点。
经济参考报记者:按照两次现代化的基本概念,我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后期,表面看来,离第二次现代化似乎很遥远。但后发优势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可以同时发展,只是程度不同。我看到您的报告中对此也有相关论述。
周天勇:发达国家两次现代化在时间上有较为明显的分界,我国的情况确实有所不同。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传统工业化为主的第一次现代化与知识经济为主的第二次现代化交替和混合的过程。中国未来30年中,不可能2040年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再从2041年起开始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否则,中国在知识经济为主的第二次现代化方面,又会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鉴于此,未来30年中,现代化的任务还包括推进赶超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据世界银行和国内许多机构及其学者的研究,一般公认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70%左右,美国甚至达到80%。中国未来强劲的增长,除了中前期劳动力丰富和相对便宜,城市化结构转型的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等等外,很重要的,应当来自于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因此,需要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理顺产学研的关系,通过技术的自主创新,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并促进科学知识向生产力转化,技术向产品和产业转化,并使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相结合,使技术商品市场化。同时,使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发展网络和信息经济,节约发展的费用,促进经济结构向高级化转型。到2040年时,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0%达到70%,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技术强国。这也是未来30年我们要努力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经济参考报记者:那么,在第一次现代化后期的30年中,在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交叉的阶段里,其他您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有哪些呢?
周天勇:实际上,上述经济、社会、科技与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终值差距较大的方面,就是未来30年我们需要用最大精力解决的问题和最大努力完成的任务。 第一,
经济发展为中心决不能动摇。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为中国真正从20世纪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奠定了大的方向。从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看,按照目前的标准看,人均GDP2040年时达到6500美元的水平即可,但是,未来3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在增长,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也在增长,第一次现代化的人均GDP标准还将持续地提高。因此,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中心,避免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的干扰,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是我们在2040年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二,
第三产业能不能快速发展事关全局。从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决定经济结构转型方面能否完成现代化。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看,经济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发展超前,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并且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中,我们还面临着第二产业的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因此,如果不从战略、体制和政策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第三产业比例将非常艰难。能不能未来的30年中,每年一个百分点地推进城市化,每年从农业领域减少将近一个百分点的农业劳动力,每年提升第三产业就业比率1.5个百分点,也是中国能不能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关键。 第三,
调整和提高教育结构和质量,着力健全社会保障网。未来30年,社会发展方面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智能,以及人力资本的质量,着眼于人的现代化。教育结构方面,要改变目前一般性普通高等教育比重过大的格局,加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率;知识结构方面,要减少一些与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几乎无关的课程设置,压缩中高等教育中的知识泡沫,从知识灌输为主到培养能力和素质为主。 目前,就医疗和养老两项社保,全国的综合覆盖率也只有40%,使得中国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第一次现代化的76%左右,差距主要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方面。因此未来30年中,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和任务之二是,将社会保障覆盖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100%。使目前市级统筹的社会保障提升到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和中央管理层次的社会保障,并且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总之,中国现代化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在未来现代化的路程中,有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关键在于,认真总结过去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现代化的规律和趋势,选择好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