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未来利率下降空间有限,准备金率有进一步下调可能
本报讯
中国人民银行15日下午宣布,自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同时,自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这是在此轮宏观调控屡次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后,央行首次下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央行表示,此举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早在中秋节假期前,市场已经预期央行会有措施出台。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并不令人乐观,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为6年来新低。与此同时,发电量增速5.1%,汽车消费呈现负增长。这些都体现了较长时间的银根收紧,已经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大幅放缓。 由此看来,此次调整是在综合考虑“防通胀”和“保增长”等多重因素后作出,不但有利于企业融资,同时还将减轻其资金成本方面的压力,对工业企业摆脱目前困境将有较大帮助。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此次调整对工业企业的刺激将在3个月后逐渐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此次央行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将给企业一个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体现了“一保一控”的宏观经济思路。目前,中国经济也正在经历周期性回落,这种回落也有助于中国经济的产业转型。但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同时,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这些都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巴曙松说,如果把当前的物价回落放到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观察,并不能肯定通胀压力就此化解。虽然8月份的物价指数使市场对于通胀压力的担忧明显降低,但同期PPI的增幅却连创新高。而且,考虑下半年的能源价格调整,未来CPI还会可能反弹。前期物价的阶段性回落,是前一阶段宏观紧缩逐步产生效果的显现,因此,未来利率调整的空间有限,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余地更大。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央行的调整为是否应适度放松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画上了句号。下调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标志着紧缩政策周期已经结束。这种“先发制人”的刺激性政策,已经使整体基调产生转向。同时,针对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央行做出的较大调整,主要也是为了应对经济快速下滑的现状。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表示,此举发出强烈的货币放松信号。从政策细节看,体现了政府“区别对待”的原则。由于中小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大银行“按兵不动”,给中小银行“松绑”能够对其流动性提供动力,对这些中小银行盘活低效率资产,增加贷款有很大帮助。他也认为,这一政策还体现了政府并不会彻底放松对流动性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