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地处西南边陲,林木资源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但在林改前因为林业产权模糊,林业经济一直难以得到发展。”云南普洱市委常委、思茅区委书记张善强告诉记者,因为集体林确权到户,使得山林定权人定心,从而推动当地林业的快速发展,绿了山地、富了林农。 自2006年4月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以来,到今年6月30日该区已经初步完成以明晰产权为主的林权改革主体。同时,思茅区在林木林地流转、林木林地评估和林业生产计划分配等三方面加强配套改革,从而有效解决了林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等根本问题,推动了当地林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8年上半年,全区累计种树150.3万株,实现林产工业产值约六亿元,工业增加值2.84亿元,思茅林业正焕发出它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山林定权人定心
思茅区地处西南边陲,林业资源丰富,拥有林地494.2万亩,占辖区面积的83.5%,其中集体林地30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28%,农村人口人均林地25.3亩。但是在林权改革前,当地长期存在林业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不合理,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不落实等问题,林业一直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 “以前是‘山是国家的,林是集体的’,没有人愿意上山造林。而现在,林地确权到户,我的林地里的一片叶子,别人都轻易拿不得。”思茅区南岛河村大窝铺村民小组村民孙正有告诉记者说,分山到户后,寨子就开始造林,全寨子新种了800多亩思茅松,他家也种了30多亩。孙正有是思茅区第一批拿到《林权证》的农民,他们一家分到了135亩林地。 思茅区林业局局长蔡起荣告诉记者,集体林所有权的明晰,激活了造管并重的营林机制,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农造林、护林、营林的积极性高涨。 “林改以前,都是林业站下任务种树,想到树长大了也不一定属于我,哪有什么种树的积极性,树种下去就没心思管了。林改后,我分到了100亩林地,自己做了林子的主人,想到种树的实惠,积极性自然提高了。今年我一个人种了40亩的树。”龙潭乡龙潭村村民刀会详说,在龙潭乡家家都大举造林。 南岛河村大窝铺村民小组的村民李文安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对森林资源更加珍惜,对生态维护更加自觉。很多农民在林改后把山林看作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林农自发成立“森林防火协会”、“森林病虫害防治协会”等森林管护组织。林改后,林农看管更严格、经营更精心、采伐更慎重,乱砍林木和森林火灾将明显减少,同时,商品林搞活了,林产品供给增加了,偷砍盗伐的现象将会明显减少,公益林乃至整个生态将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从林定了到林活了
“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林业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和林农合作,合力开发林业资源。但这些探索最后都没有成功,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产权不够明晰,林业的运行机制不活。”张善强告诉记者说,有着得天独厚资源条件的思茅区,因为林业产权的模糊及林业流转体系的不健全,该地区林业发展一直呈现“大资源小产业”的尴尬。 为此,在分山到户、确权发证后,思茅区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分到老百姓手里的林木资源盘活?“现在完成的主体改革仅是解决了产权问题,下一步的配套改革要解决林业资源顺畅流转的问题。”张善强说,“实际上,分山到户确权发证只解决了‘分’的问题,下一步要把‘分’到老百姓手里的林木盘‘活’变成钱。”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思茅区提出了“三建立一加强”的配套改革思路,即建立林木林地流转体系,建立木材生产计划分配体系,建立林木林地评估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测。这些配套改革的核心就是健全林业流转体系,并以此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截至6月30日,思茅林改的主体已经完成,林权证已经发送到林农手中。”张善强告诉记者,下一步推进林改的重点在于配套措施的跟进,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林木、林地流转体系的建立。 据了解,思茅区已经建立林权交易、林产品交易两个交易平台,形成森林资源流转交易的统一平台,林改后的森林资源将在这里公开交易,合法流转,使林权所有者充分获利。 在思茅区林权交易中心,巨大的电脑显示幕墙上,显示着当地的林业交易信息。思茅区林权交易中心主任李春告诉记者,林权交易中心实现与乡镇联网,通过网络,对全区林权、林地、林木实施动态监督管理,收集、发布林业产业项目招商、林地收储、林权流转交易、市场行情等信息。交易中心还将为林农提供拍卖服务,林农可以把要交易的林地放在交易中心挂牌拍卖,这样既减少了林农的交易成本,又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从而保护广大林农的利益。 “公平的交易是建立在真实有效的评估的基础上的,林权交易中心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立林业资源评估体系”。李春表示,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保护林权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也是林改后林农进行公开、公平、公正流转林木、林地的重要保障。 “思茅区的目标,就是通过林改的配套措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盘活’商品林,‘放活’人工林,建立健全林业流转体系。”张善强说,近期,思茅区将成立森林资源评估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为林权所有者在抵押贷款、融资和交易等方面提供客观、公正、公平的交易依据,确保森林资源生产和交易的健康发展。
林改的分与合
虽然,现在的全国林改还处在分林到户阶段,但是思茅区已经开始考虑下一步如何农、企结合发展规模林业。“别的不说,单说伐木成本,单家独户的林农根本承受不起,即使你给他多少方砍伐指标,他砍了都运不出来。如果林农不一村一组的‘合’起来和龙头企业合作,林改给林农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得不到充分体现。”蔡起荣说。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明晰林地产权,也造成了林业资源的‘分割’局面,如何让林农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便成了各级政府聚焦探讨的问题。森林的病虫害防治、预防森林火灾无法让单家独户去完成;林农分散经营与不成规模的现状,加上科技能力普遍较差,都无法使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因此,‘合’成了必然的选择。 据介绍,思茅区正积极引导林农实行联户经营、合作经营和规模经营,并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开发集体林木林地资源,把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走“公司加基地加林农”的路子,除了三木集团和万掌山林等林业企业外,思茅区还引进了民营的众和林场、福通林业和沪海木业等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与当地林农在林业合作方面作了多种尝试,采取“林农以林地作价入股、投资者以现金入股”的方式共建“股份制林场”。现在,思茅区林场面积已达60.68万亩,其中国有林场46.6万亩,民营林场14.08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