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河南省沁阳市西万村从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专家认为,西万村的土地流转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一个重大变革,西万村把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践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
工作人员正在为村民介绍该村规划后的高效生态农业园区。李亚锋
摄 | 没有出现任何矛盾纠纷
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西万村是全市最大的行政村,全村共有11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86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2400余亩,人均2分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庄。 由于地处晋煤外运要道,具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经济相对繁荣,西万村90%的村民常年从事商贸业或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现有的以户为单位的耕作模式,吸附了大量的劳动力,阻碍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西万村村委副主任田柏树告诉记者:“2007年初,俺村开始酝酿土地经营权流转一事,经村两委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在广大村民自愿的基础上,从2007年9月份,依法对土地经营权进行了流转,变一家一户的单独经营,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沁阳市维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企业化经营,并由维德公司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支付的具体办法是:同意土地流转的农户,村里按0至7岁每人每年250斤小麦、8至15岁每人每年280斤小麦、16至65岁每人每年300斤小麦、66岁以上每人每年280斤小麦四个标准,向村民无偿供应粮食。不同意土地流转的农户,把村内最好的耕地,按现有人口和原有分地标准足额分给。” 西万村党支部书记田长元说,这次流转进行得很顺利,全村2097户村民全部在《土地流转表决表》上签字,同意将土地收归集体经济组织规模经营,没有出现任何矛盾纠纷。
相同的土地不同的效益
田柏树现在是沁阳市维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说,土地经营权流转到公司后,如何增加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摆在公司面前的首要问题。 公司聘请山东省农科院对全村现有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村北旱地规划为生态林区;将村南规划为高效农业园区和粮食种植区,重点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公司还配置了一批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对土壤进行科学改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村北原有坡地1000亩,土地流转后经维德公司整理荒坡、荒沟、荒地又开发出1000亩,加上原有山坡林地500亩,目前生态林区总面积2500亩。2008年春节前后,公司统一栽种速生杨树13万棵,将其承包给21户村民管理,利益分配采取树木成材后公司与承包人五五分成的办法。 西万村二组村民常小联承包了林业生态区的30亩林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俺家以前分了5块地,一共是1亩。每天种地要跑5个地块,非常不方便。而且地块小,看不到效益。现在我给村里交了4.5万元承包金包了这30亩地,每亩林地种65棵速生杨。8年后成材按现行价每棵200元,每亩地可收入1.3万元,平均每年收入达1600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3倍。而且前3年树小时还可在田间套种粮食。这些都是多收益的部分。” 村南高效农业区已开始建设,占地40亩的生态湖土建工程基本结束;占地1000平方米的高标准温室基本建成;硬化了2400余米的田间道路;450米长的葡萄长廊框架已完成;发展果园200亩,种植樱桃、葡萄、黑李等果树33760余棵。公司计划三年总投资930万元完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各项建设。 西万村党支部书记田长元说,农业开发投入大,见效慢,维德公司运行的前三年利润很小或者说没有利润。对此,该村确定的经营方针是,前期村委兜底,有风险村委承担,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失;后期亩收入达到3000元至5000元时,村民可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让全体村民共享改革成果。 事后,沁阳市市委书记史全新总结说,西万村的土地流转,不仅整合出1000亩山前坡地,打破田间地埂增加有效耕作面积140余亩,充分利用了现有土地资源,而且使广大村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集中精力从事二三产业。更重要的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
|
沁阳市委书记史全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采取典型引路、多种形式探索的方法,鼓励条件成熟的村进行土地流转。力促土地承包经营权由自发流转向自觉流转、由分散流转向规模流转、由无序流转向规范流转、由粗放流转向高效流转发展。” 据介绍,沁阳市在推进全市规模土地流转中,突出四个规范,即规范流转主体、规范流转合同、规范流转市场、规范流转监管。他们要求,出让方主体必须是农民,受让方主体必须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种养大户等符合法律规定的经济主体。流转合同必须使用《沁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由农业、国土等部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防止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严禁利用频繁调地侵害农民权益。 同时着力完善保障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土地收益;对土地流转的农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设立每年100万元的土地流转风险资金,规范受让方投资能力、农业生产技术经验,金融、涉农等部门给予大力扶持,努力使受让方实现效益最大化;对进城入镇的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在户籍、就医、子女就学、签订劳动合同和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沁阳市探索实行的流转模式主要有五种: 一是集约经营型。主要是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体或部分流转给农业公司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并由村集体统一保障村民利益。此类模式涉及4656户农户,土地12604亩,约占全市流转面积的42.1%。西万镇西万村即为此模式。 二是“四荒”开发型。主要是由村、组集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进行开发整理,完善基础设施,统一向村民发包,集中连片发展高效农业。此类模式涉及1560户农户,土地10860亩,约占全市流转面积的36.2%。 三是对外承租型。主要是在承包户自愿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成片出租给种养大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由承租方给予群众固定的回报。此类模式涉及1162户农户,土地3490亩,约占全市流转面积的11.65%。 四是农地入股型。主要是农户将承包土地使用权转换为股份,入股农业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股份制经营。此类模式涉及950户农户,土地2275亩,约占全市流转面积的7.59%。 五是宅地开发型。主要是通过科学规划新村、集中流转现有宅基地,将节约出的土地(宅基地)进行农业开发、公益事业建设、招商引资等,以此使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出来、流转出去、持续创收。此类模式涉及172户农户,土地734亩,约占全市流转面积的2.45%。 沁阳市委副书记薛勇说:“土地流转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牢牢守住坚决防止强迫农民流转和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这两条‘底线’,坚持做到‘五个不’:不下达流转任务,不强迫农民意愿,不限定流转时间,不限定流转模式,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把土地流转真正纳入到市场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 |
|
沁阳市农业局局长王保国分析认为,西万村之所以能够一次性成功实现全村整体土地流转,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村两委班子威信非常高。西万村党支部书记田长元是位几十年的老支书,村民一直很信赖。二是村里的客观条件是耕地少,无法满足村民的耕种需要。该村90%的村民长期在外经商,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小。土地分散,肥瘦不一,一家人的地分在几个角落,耕种十分不便。三是谋划充分。这次土地流转前,村组干部们先后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同时还请农业专家等对村内的农村结构调整进行科学论证。 一些专家学者也对西万村的探索表示高度关注。河南省财经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关付新认为,西万村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只有集约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才能促进生产力。在生产关系方面,农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不再以土地使用者的身份耕种土地,他们或摆脱土地向城市发展,或转而承包土地成为现代农业工人,已成为发展趋势。 焦作市委常委、秘书长贾武堂告诉记者,土地流转正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截至2007年8月,该市共有8.4万亩农村土地进行了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涉及农户20695户。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土地流转后,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促进了规模经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据悉,河南省委、省政府准备近期在全省总结推广沁阳经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