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捐赠追踪记
    2008-06-16    本报记者:吕福明 肖婧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汶川地震专题]

  编者按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捐赠款物通过各种渠道涌向四川。如何保证这些代表着民众爱心的捐赠能够物尽其用,每一笔款项、每一批物资都能用于灾区,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报记者深入地震灾区全程跟踪救灾款物,力图向您展示一个透明真切的物流全景。

  6月5日,一对母子走过桑枣救助站物资发放公示栏。
  6月1日,四川省民政厅现金捐赠处。四川省工商银行营业部城南支行工作人员李燕和杨争在办理着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接收手续。
接收入账,记好每一笔爱心捐款

  6月1日,四川省民政厅一楼大厅现金捐赠处。四川省工商银行营业部城南支行工作人员李燕和杨争正在值班,办理着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接收手续。
  李燕告诉记者,他们从5月13日开始在这里正式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现金。每一天资金都很多,最多时一天收到180多万元现金。从每天早上8时开始,工作人员一直要忙到下午运钞车来时为止。
  这里仅是全国各地无数个捐赠点之一,每天除了现场接收捐款者的捐赠外,还有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捐赠的小笔款项。对每一笔捐款,银行工作人员都认真登记入账。
  记者在现场看到,还有不少捐款是通过信件寄来的,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对这样的匿名捐赠,工作人员也都开了单子。这些通过信件寄来的捐赠来自全国各地,金额最小的100元,最多的1500元。
  在一封夹带了200元现金的信封中,还有一封短信:我们心连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希望灾区的你们平平安安,渡过灾难时期,早日重建家园。即使对这样一笔没有留下名字的捐赠,李燕也认真填写了“四川省公益救济性捐赠专用票据”,并盖上了四川省慈善总会财务专用章。不同的是,在捐赠者一栏上填写的是:爱心人士。
  李燕说:“在这里,不管多晚,所有收到的捐款,都要在当天打入四川慈善总会专用账户。”
  民政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救灾捐赠统计渠道主要有:民政部本级、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外交部、国务院台办、港澳办,这些部门和单位每日12时前将接受和使用捐赠情况报送民政部。民政部每日将捐赠款物接受情况按照实际到账和承诺捐赠进行分类,各接受捐赠单位负责对本单位接收情况进行审核。统计数据由民政部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部委托国务院新闻办统一发布。
  据中华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5月28日开始,所有的银行电汇通过电子统计录入技术,将所有捐赠信息即时予以发布。记者注意到,四川省慈善总会已定期在网上公布社会各界捐款名细,清楚地标明每一笔捐赠的交易时间、金额、对方单位、用途等信息。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刘选国说,由于公益捐款的数量很大,红十字会采购能力和人手不够,无法把资金在短时间内都用在救灾当中。第一阶段以发运救灾物资为主,资金重点用在灾后重建项目上。前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物资采购小组,积极组织采购帐篷、活动板房。
  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及组织章程,慈善组织接受捐赠和开展慈善救助项目,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作和项目运作费用,但具体比例应当告知社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已向社会承诺,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不从捐款中提取任何行政管理成本。但涉及到直接用于救灾的费用,如发放捐赠物资运输费用,实施援建项目的差旅费用等这样一些直接的公益项目成本将从总的捐赠款里列支。

公开透明,赈灾款物阳光操作

  救灾款物凝聚着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情义,承载着亿万人民对受灾群众的无私爱心,是灾区人民基本生活和家园重建的重要保障。如何真正做到全部救灾款物的全程透明,仍是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与社会慈善机构提出的一道考题。
  为确保救灾款物能安全及时到达灾区人民手中,做到专款专用,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局5月20日进驻民政部,审计署派出的审计小组5月29日入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对汶川地震各项救灾资金和物资进行跟踪审计。5月25日,中维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入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对地震救灾捐赠款物接受和拨付过程进行监督和后期审计工作,作为第三方向社会发布审计数据。
  审计署成都特派办审计二处处长程一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审计署正以全过程跟踪的方式进行救灾捐赠的审计。但对于上百亿元的捐赠款项,审计力量有限,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规范管理入手,避免出现问题。目前,突出的薄弱环节是在物资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审计署将不断扩大核查面,对重点线索和问题进行核查,重点核查包括资金挪用在内的违纪违规问题。如果在审计中发现有滞留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浪费、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机关将依照法规进行处理,涉及违反纪律和违法犯罪的人和事将及时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
  5月30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第15次会议,研究规范和加强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做好救灾物资和资金分配使用等问题。会议强调,抗震救灾物资的分配要根据受灾地区的情况,保证重点,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向群众公布救助标准、享受救助条件及救灾物资数量,坚决杜绝优亲厚友、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维护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物资分配既要保证需求,又要避免浪费。要在灾民集中安置点设立抗震救灾物资发放点,推选若干名群众代表参与物资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并公示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让群众监督。同时,要建立抗震救灾资金物资使用管理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政府和接受捐赠的机构、社会团体要主动向社会公开以下事项:上级政府拨付和本级政府安排的资金数额、分配情况,接受捐赠资金的来源、数额、种类、分配去向及使用效果,采购物资项目的品种、数量、单价等,监察、审计部门要实行跟踪检查,并定期公布监督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交一笔明白账。
  管好救灾款物,关键是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制度和管理机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于一些地方发现的侵吞、挪用救灾物资的行为,相关部门已作出反应。如一名涉嫌侵吞救灾物资的德阳某基地管理员日前已被拘留。

科学调配,减少物耗成本

  6月2日,都江堰市救灾物资调配中心。在这里,都江堰市民政、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合署办公,有4部接受咨询的公开电话。农业银行在此设立了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免收赈灾款项零钞清点、资金汇划手续费。
  都江堰市物资调配处综合组组长周光告诉记者,不管从哪个渠道到都江堰市的赈灾物资,都要在市赈灾物资调配中心登记。中心主要根据灾区所需的轻重缓急,统一调配区内物资。登记货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捐赠者有特别要求的定向捐赠,在这里登记后原则上按捐赠者意愿发往调拨地区。一种是给灾区的无特别要求的捐赠,通常约占全部捐赠物资的70%,中心将根据市内各区域受灾情况及灾民需求,统一由中心调配。
  记者在现场看到,对救灾物资中的食品等,均有专门人员进行检测。当天,中心发现了一批146箱豇豆罐头,属无中文标识的不合格产品,便急令追回。
  据都江堰市委组织部部长、市救灾物资调配中心负责人姜科介绍,中心设有18个组,分工明确。其中,物资接收组是第一组。在这里,无论食物等物资还是救灾款项,都逐一登记造册。每一笔都要清楚注明物资款项来源、品种和数量等信息。
  在物流上,物资调配中心根据前一天各级乡镇的申报情况做出调拨计划。物资登记后,除少量一些必备储备外,其它的根据掌握的情况和计划,直接用运过来的车辆马上运走。到达灾区后,专业的物资组对发放物资做详尽的登记,是什么东西,有多少,去了哪个乡镇哪个社区,从社区到村组都有明确的记载。调拨单要对群众统一公示,并在分发点上公布了举报电话。
  一般每个乡镇都派一名联络员到调配中心报到,与从机关抽调的工作人员一同担任押车员。这些押车员负责带车将物资送至各个发放点,带回由接收单位签字的收据,作为接收物资的入账凭证。
  在调配处,对暂时不急需的保健品、药品等物资,及有特殊用途的大型发电机、消毒设施等,暂时登记入库,并出具四联式入库单,有各方签字。对与基层需求吻合的,则开具货物中转单,立即发运发放点。整个过程只需10分钟到20分钟。这四联单据,分别交财政、捐赠单位、接收单位和存档。
  在监督环节,以纪委和市监察局牵头组成督查组,对各乡镇向下面分发物资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是否到位、是否符合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是不是所有受灾群众都覆盖了、有没有浪费。如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纠正。
  姜科说,目前物资周转已从无序到有序,从应急状态过渡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状态。5月24日以后,所有财务进行了规范,建台账、列名细。市里还组织了40个志愿者,专门对前期的账目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
  姜科说:“截至目前,都江堰市共接收各界捐赠款项约6000万元。每一笔都非常清楚。现金不像物资那样庞大复杂,比较好管理。直到现在,社会捐助资金还没动,将用于灾后重建。”

救灾物资,发到每一位受灾群众手中

  6月2日,都江堰市聚源镇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
  这里与教学楼整体垮塌的聚源中学只有一河之隔。附近镇上所有房屋成了危房或已坍塌的居民都临时搬到这里。隔河望去,一排排藏青色的民政救灾帐篷整齐如军营。
  正值中午时分,帐篷里的人多外出办事了,守在帐篷内的多是妇女和老人。一对年轻夫妇正推着婴儿车准备外出,一位上了岁数的大爷含一支烟袋,正外出遛鸟。帐篷中,人们的生活正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在继续。
  自阿坝州养路段退休的吴显才与老伴袁桂华正在河边的林荫下休息,身旁还有孙子。他们都穿着企业捐赠的短袖衫,手中各喝着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吴显才说:“我们家的房子在镇上街边,120平方米的房子全塌了。屋里的东西抢出来一些,电视也不知坏没坏。”
  尽管户口不在这里,他们还是领到了瓶装水和快餐面。一些外地来的志愿者还给分发了常备物资,如感冒药、藿香正气水、衣服等。说着,他还指着自己穿的衣服说,上边都标有太极藿香液的字样。据说,这家企业向灾区发放了10万件衣服,见人就发。
  聚源镇8大队1小队的村民杨中芳说,他是本地户口,救灾物资只要来了,都有他们的份儿。家中发了够10天吃的饼干,还有足够喝的纯净水,20桶方便面。地震后的5天里,每天都会领到救灾用的食品和水,后来隔几天发一次。
  在聚源镇集中安置点,住在22号帐篷的李莲刚泡了一包方便面,准备吃午饭。她对记者说,他们现在3家人住在一个帐篷里,现在有几千人住在这个安置点。记者看到,帐篷内有成堆的救灾物资,有成箱的矿泉水、方便面、牛奶等。在靠近门口的一角,还堆着大米等成袋物资。李莲说:“平时主要吃稀饭、饼干和方便面,也上街买菜,菜价与平时一个样,只是鱼价涨了。”
  6月5日,在绵阳市安县睢水镇幼儿园,正赶上镇领导一班人在一个救灾帐篷内研究工作。他们正在传达一份“特急”文件,要求救灾物资的管理台账一定要建立起来,各乡镇每个部门、村民委员会都要建立公示救灾物资发放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对于救灾物资登记发放工作,睢水镇党委书记冯德强说:“最开始,特别是震后前几天,物资来源复杂。我们更多是做好灾民的安置,让受灾群众有东西吃,有地方住,有水和药品。由于人手少,物资管理有些乱。”
  冯德强说,但5月17日后,物资管理关口开始把严了,大宗物品均有村里签字。救灾物资都是现场统一配给,乡镇直接到发放点领取,各个村从乡里领,小组再到村里领。其中,像帐篷、胶布、被子等容易清点的大宗物资把得很严,但像方便面等一些不好清点的物资,百姓不可能等着你清理好再领,所以具体数量上有些乱。
  现在,全镇6000来户家庭,大概领到900多顶帐篷,都发放下去了,重点是解决山上受灾最重的群众。目前,帐篷缺口在1000顶左右。
  6月5日,记者来到安县桑枣救助站,这里临时居住着2000多名受灾群众。来自安县茶坪乡的刘刚说,他们一个帐篷内住了3家14个人,平时吃免费食堂,一般两个素菜,偶尔还有肉吃,大米管够。
  民政部6月1日颁布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生活类物资分配办法》,规定物资发放点要吸收受灾群众推选的代表参与生活类物资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实行收发“实名制”。记者看到,在桑枣救助站内,已设有专门的接收发放救灾物资公示栏,上面清楚地登记着有受灾群众签字的领取物资明细。

一批来自广州的救灾物资是这样进入灾区的

  6月2日下午,一辆车号为陕D30695的长途货车抵达都江堰市救灾物资调配中心。司机薛回省告诉记者,这是一批由百莲凯国际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捐赠的价值105万元的救灾物资。路上,他们拿着由广州市红十字会开具的救灾物资运输证明,高速公路全部免费。但由于在广西、贵州遭遇大雨,有些路段山上常有石块滚落,整整走了两天才到这里。
  当进入调配中心后,引导员李少伟立即上前询问物资情况。车上物资装得很满,其中药品需单独登记入库,被卫生人员专管。但由于这批药品放置在车厢中后部,由其他物资包裹着,工作人员决定将其他物资卸下后,再回到调配中心将药品卸下来单独存放。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纪义说,车上是灾区群众急需的蚊帐、电风扇等物资,没有定向。他们认为,实物捐赠更能直接迅速地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
  在调配中心略作统计后,迅速作出调配计划。综合组的负责人周光分别在中转单和入库单上签字,同意按计划调配。货物中转到都江堰市经济开发区灾民集中安置点,药品要随后入库。
  6月2日18时,由女引导员钟萍引路,前往市经济开发区发放点。钟萍说:“我刚从普阳镇发放点回来,刚带过去一批物资。”
  很快,他们来到都江堰市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勤俭人家”,这是一处足以容纳万人的帐篷群,还有大量是活动板房区,受灾群众要在这里居住半年到3年时间。
  在这个安置点的对面,就是一个设在市经济开发区的物资发放点。一辆拉大米的车辆正停在库房门口准备转运。负责库房登记的工作人员吴小玉说,这里负责接收转运抵安置点的救灾物资和分发。这两天运来的大米很多,还有毛巾、肥皂、面盆等日用品,及床、被褥等。而前段时间,主要是水和干粮。
  在库房门前参与搬运物资的,许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也有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市经济开发区党委副书记向海平兼任这里的负责人,他胸前佩戴一枚共产党员的标志,带领大伙进行物资的入库及发放。“前一天上报安置点需求,然后每天从市物资调配中心拨给所需物资。这里的工作人员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收货,一组负责发货,并互相参与监督对方。”
  向海平告诉记者,凡是领取物资均实行实名登记制度,本着对捐赠人负责的态度。在发放环节实行公示制度。哪些人能领,领多少,都要在社区进行公示。
  为保证物资发放不出现问题,这里还建立了广泛的监督制度。由党支部监督居委会,再由居委会监督村小组的物资发放过程,并设立公开举报电话。目前,有一家举报的,说自己没有领到一瓶水与两袋方便面。经查,物资由他爱人领走了。除此之外,没有接到群众其他举报。
  当晚,记者随广州公司的车回到都江堰救灾物资调配中心已是20时19分,随即开始卸药品。21时左右,汽车驶离调配中心。
  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刘选国介绍,捐赠物资调运,一部分是通过红十字会协助调运,而更多是企业捐赠以后自己组织运力发往灾区,红十字会提供接收、发运的文件,以保证路途运输通畅。

  相关稿件
· 审计署首次曝光3起救灾款物违法违规事件 2008-06-13
·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一个月全景纪录 2008-06-12
· 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京举行 2008-06-12
· 福州电业局为救灾企业开设“绿色通道” 2008-06-10
· 浙江民营企业家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纪实 200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