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报道]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开启“硬约束”时代
    2007-12-14    本报记者:李佳鹏 杨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11月,《“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出台,规定治污减排与政绩考核挂钩,对完不成任务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将实行全新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一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专家认为,节能减排自此进入“硬约束”时代,中国节能减排行动将向纵深推进。

一票否决,强化政府责任

  梳理2007年的环保新闻,关停“五小”、燃煤机组脱硫、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环境收费、生态补偿、排污交易权、一票否决等词汇点击量极大。将这些词汇为核心的相关政策串起来,就是一幅中国环境经济政策路线图。
  “在这幅图中,一票否决制最具有约束力。这标志着有关节能减排的“硬约束”指标正式浮出水面。”一位环境专家说。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将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的重要依据,并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此举被视为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近日举行的有关节能减排统计、监测等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一票否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哪个省或企业没有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就被视为没有完成节能任务。二是对节能考核的情况、结果要转给干部主管部门和各级国资委,把它作为政府和政府主要领导人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对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的领导人,要取消当年评先选优的资格,同时对该地区和企业要上的高耗能项目或污染较大项目要停止审批。
  “这些措施是针对政府部门制定的。以往,很多地方政府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承受能力,目前所出台的措施旨在促使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结合。客观地说,如果政府官员不督促落实,企业本身并没有落实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说,免费的排污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划算的。因此,节能减排指标的量化和‘一票否决’等硬约束指标,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更有利于督促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上海交通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说。
  王曦认为,国家从财政、金融以及政绩考核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全方位措施,体现了国家对节能减排问题的重视程度。当前,资源浪费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必然要出台一些硬性措施促使发展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

进展可喜,形势依然严峻

  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减排工作取得可喜进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出现“拐点”。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81%,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0.28%。
  同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也在加大。一方面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了解到,前三季度全国关闭小火电机组903万千瓦,淘汰小炼铁969万吨、小炼钢873万吨,小炼焦560万吨。淘汰落后酒精产能35万吨,淘汰落后造纸产能170万吨,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500多家造纸企业停产整治,近400家造纸企业被责令限期完善治污设施,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印染等企业实施淘汰关闭。
  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然而,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当年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这无疑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

尊重市场,建立长效机制

  在对节能减排政策性措施表示认可的同时,专家们也表示,应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系的政策体系。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说,节能减排虽然在当前表现为政治问题,但它首先和主要的还是经济问题,其背后涉及的也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不愿意在节能减排方面增加投入,需要政府的干预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出台一定的约束性政策是必须而且应当的,但同时应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系的政策体系,比如出台排污交易权制度等。
  “既具有约束性又具有市场性,更有利于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在杨先明看来,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而企业作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发挥节能减排主力军的作用。应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王曦同时建议,修改国家相关法律,将节能减排问题中约束政府、监督政府的规定在现行法律中予以体现,这将使政策更具严肃性和稳定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