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制度设计已滞后 运作管理欠规范 基金运用有漏洞
    2007-11-19    本报记者:陈圣莉 杨玉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日在安徽各地采访调研时发现,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运作管理、基金运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报资料照片

当年承诺今成空 参保农民起怨声

  今年8月22日,劳动保障社部联合民政部、审计署发布《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年要对农保工作进行清理,理顺管理体制;对农保基金进行全面审计,摸清底数,并研究提出推进农保工作的意见。
  据了解,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民政部根据国家“七五”计划要求于1986年开始探索,1991年进行试点,逐步开始起来的。民政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主要做法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采取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模式。1997年后,因为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调而导致‘老农保’停滞不前。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省农业人口超过5100万。其中,有150万人以‘老农保’方式(即以个人缴费为主、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方式)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今年8月底,另有44.88万人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此外,全省现在还有十多个县正在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安徽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农保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不过,记者近日在安徽农村采访时却听到不少参保农民的抱怨声。
  “农保?它说话不算话啊!我是在1994年55岁时参加的农保。当初说好一次性交200块钱,六年后一个月至少能领40块钱,可现在却变成了不到2块钱;而且年年一样,也不见涨……”安徽省寿县张李乡油坊村农民韩维林告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农民们类似的埋怨时有耳闻。
  安徽省六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平向记者介绍道,“民政部设计这项政策时是上世纪80年代末,出台这项政策是90年代初,当时银行存款利率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利率是10.8%。”“为吸引农民参保,我们当时承诺的年复息大概是12%。也就是说如果你父母在你出生时就为你一次性存入了200元钱,无需加款,等到你60岁时,你一个月可领取1400元的养老金。”宿州市民政局救灾办副主任科员胡慧远说,“可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十几年中九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息最低时只有1.78%,还增加了利息税。这使得当初的承诺根本无法兑现,农民意见很大。”“有些农民半年、一年都不来取养老金,有些人干脆就退了保。”王平说。
  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介绍,在老农保开展的高潮时全国有8000多万农民参保,迄今退保了2000多万人,而新参保人数寥寥无几,基本处于一个发展停滞的状态。
  “像我们县总共132万人,农业人口117万,但每年新参保的农民也就十来个人。”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太平说。

国家财政零投入 农民养老自缴费

  农民参保积极性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保制度设计上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等不足。“虽然根据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农保资金的筹集要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多年来在实行过程中,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缴费自己养老,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基本没有体现,这直接导致了农保的缴费水平很低。”王平向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对养老保险的补助都达到数百亿元,2006年更是达到774亿元。但对中国9亿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目前中央财政并没有投入。”
  石开亮是六安市寿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所下属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代办员,他告诉记者:“2005年丰庄54岁的农民吴化春来投保,当年交了三万,之后每年交5000元保费,截至今年已经累积了五万元;2004年小店镇的马道明夫妇在银行存钱时被我宣传的农保说动心了,将准备存的四万元钱为老两口各办了一份保费两万的农保。但总的来说,这两年办老农保的人极少,而且他们总问我为什么城里人上保险有个人账户、统筹账户,自己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国家补一部分,但为什么我们农民就全得自己交?”专家指出,正是目前这种纯粹个人缴费的方式限制了农保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实际上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外迁,使得农村的老龄化压力远远高于城市。“我们县老龄化程度达12%”,六安市寿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所所长蔡传文说,“再加上农村里家庭小型化现象日益普遍,家庭养老负担加重,这导致农民的养老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一边是需求的增加,另一边却是“老农保”参保人数的止步不前。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主要还是在于现行农保制度的设计问题。首先,农保作为一项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应该长远考虑、统筹设计,将农村社会养老金计发与缴费总额、利率、缴费年限、物价上涨及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等因素综合挂钩,动态调整。“相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到今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从714元提高到963元。城镇企业人员养老金可以涨,那为什么农民的养老金就不能涨呢?”

漏洞多、问题大,农保基金运用亟须规范

  “许多经办机构仍然从每年的新增保费中提取3%作为办公经费,这是农民的养命钱,怎么能拿呢?”王平说,“为此,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发文,明确提出要将农保经办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取消从收取的农保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的做法,杜绝挤占挪用基金发工资等现象。”
  “不过,现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的机构仍然是靠吃新增保费的3%来生存。”据相关人士透露,“一些经办机构由于现在新增业务少、保费少,导致好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给员工,最后有的甚至动用基金本金。”
  “这有点儿类似于商业保险公司提取管理费。但另一方面,这些经办机构又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经营、精算和投资能力。他们提取的费用虽然不多,但相应的收益也非常低,不少因为管理投资方面的漏洞还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基金流失问题。”庹国柱说。
  据安徽省宿州市民政局救灾办副主任科员胡慧远介绍,该市萧县农保经办机构自2003年起,由于经费困难,一直在从农保基金的本金里“借钱”给员工发工资,这个窟窿现在不知如何补上。至于其他的县、区也依然是从保费的利息里拿钱作为机构的工作经费。
  农保基金的保值尚且不易,增值就更显困难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的高利率,经办机构要么直接将农保基金存入县商业银行,要么委托省农保处资金管理中心代管。据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管理中心当时也主要是将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以实现保值增值。不过,后来收益率因为利率下调而不断降低,至于其他的投资方式,因为风险问题,中心也不敢随意进行,所以后来渐渐也就不再愿意代管了。
  “利率这么低,我们也只能干着急啊!”宿州市劳动局副局长葛振平说,为了尽快让这笔钱保值增值,有些县、区的经办机构就想了其他一些办法进行投资。比如埇桥区就曾经拿了50多万元农保基金去投资过一个石矿,后来矿倒闭了,这钱也没有收回来。萧县也曾经拿农保基金作过类似投资,后来也失败了。
  “另外,”胡慧远向记者补充道,“由于区、县一些信用社承诺给予高额利息,在此诱惑下,有些经办机构就违规将基金从县商业银行转存到信用社里。有些信用社因为管理漏洞,相关人员非法挪用或贷出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后来经过法律手段把这些钱都追讨了回来,但现在想来仍颇让人后怕。虽然这些经办机构的初衷是让基金保值增值,但这毕竟是农民的养命钱啊,一旦损失,将来如何向农民兄弟交待。”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只有安徽独有。庹国柱告诉记者,这在全国范围都比较普遍,“我的一些学生就在某些省作过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有些地方的农保基金确实流失得比较厉害,有拿去盖楼的、买车的,还有借去为其他单位发工资的……”
  据获第二届中国劳动论坛三等奖文章《200元能保农民老来无忧吗?——关于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调查》显示,此前,湖北省咸宁市也存在172.2万元农保问题基金至今无法追回。其中,85万基金有借无还;71.4万基金存入基金会打了水漂;15.8万元被挪作开办费。
  “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对农保信任度的降低,因为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农保基金的风险。”褚福灵表示,这种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单一的农保制度确实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否则,我们很难完成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现行农保体制改革需从四方面着手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施行已经十几年,但作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却基本处于停滞徘徊状态。许多基层领导和社会保障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这种以农民自己缴费为主的农保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亟须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详情]

  相关稿件
· 王海平表示:今年北京市社保标准大幅提升 2007-11-05
· 社保全覆盖体现“民生观” 2007-10-26
· 上海力争2010年完成社保“全覆盖” 2007-10-19
· 上海将加大社保资金筹集和投入 2007-10-17
· 面向全民:嘉兴社保经验值得关注 200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