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的“政治经济学”
    2007-10-30    本报记者:申尊敬 鲍盛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吉林的黑土地上冒出个“神州第一屯”,屯子里有三位功业赫赫的农民企业家。
  他们瞄着“改变家乡面貌、重塑农民形象”的目标,几十年来风雨无阻往前闯,千难万险不回头,如今已经把当年的一个小小生产队,变成了吉林省产值排第五的企业集团。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说他们“代表中国农民的希望”。
  红嘴集团总裁卢志民、副总裁张玉佳和卢宪臣的家乡在四平市,原名条子河公社红嘴子大队第二生产小队。这里虽然只有750口人、800多亩地,当年却“光棍四五十、干活没分值、家家缺粮吃”。现在,这个自然村已经嬗变为拥有13000名员工的红嘴集团总公司,集团固定资产40亿元,2000年以来给国家上缴税金超过10亿元,今年的产值将逾80亿元。红嘴集团下属17个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0个,其中一个达到40亿元,一个达到20亿元,一个超过10亿元,五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五位,有的还是行业冠军。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度中国最大1000家企业集团名单”中,红嘴集团的营业收入居473位。
  红嘴人住在“乡村的都市”里,家园赛公园,平均三户人家有一辆小轿车。1991年,红嘴子被农业部和国家计委确认为“中国第一村民小组”,成了全国640万个村民小组的状元,此后人称红嘴子是“神州第一屯”。去年10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命名红嘴集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红旗”。
  卢志民们办的是企业,搞的是经济,求的是效益,却难免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中的政治,政治中的经济,几十年来他们在摸爬滚打中不断感悟,也收获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智慧。

  红嘴集团修建了环境优美的公园供村民休闲游玩。本报记者 迟海峰 摄
办企业要靠党领导

  卢志民说:“我们创业没有本钱,但党的富民政策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我们特别注意创造性地运用党的政策,千方百计搞发展。我们知道,大发展享有大政策,小发展享有小政策,不发展就没政策,错过机遇找不回政策,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总裁卢志民说,中国的企业家必须懂政治,企业家不懂政治办不好企业。党的领导是最大的生产力。离开党的领导,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有些难关是闯不过去的,企业也很难发展壮大。
  红嘴人在创业发展的路上跨过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有许多难关是党政领导帮他们闯过来的。1985年,红嘴的啤酒厂建设工程正干得热火朝天时,有关部门突然来人宣布:这是“非法工程”,必须“立即停工”。停工意味着千辛万苦贷来的425万元钱要打水漂。卢志民急眼了,也没招了。晚上,万般无奈的卢志民硬着头皮敲开了四平市委书记可沐云的家门。令他想不到的是,可沐云书记知道他的来意后二话没说,操起电话就给有关领导说:“红嘴建啤酒厂的事,咱们就不要管了,对乡镇企业要多给支持!”卢志民事后说:“如果当时没有可书记坚决果断的支持,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全国十佳啤酒厂‘金士百’。”
  卢志民常对来取经和采访的人说:“红嘴起家一靠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理论,二借新闻舆论之力,三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确实是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关键所在。”
  从100元起家办翻砂厂到拥有几十亿元固定资产,红嘴人二十几年间在黑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奇迹。卢志民说:“我们创业没有本钱,但党的富民政策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我们特别注意创造性地运用党的政策,千方百计搞发展。我们知道,大发展享有大政策,小发展享有小政策,不发展就没政策,错过机遇找不回政策,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红嘴集团创业于改革开放之初,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血儿,在计划和市场之间走了几十年钢丝。如果把不准方向,找不到市场,用不好政策,企业没法持续发展,也难以做大做强。但红嘴人却做到了“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想上的项目没有上不去的,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卢志民他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之道:“方向问题找市长,经营活动找市场,用好政策找局长”,这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建立了新型的政企关系。多年来,上大项目之前,卢志民都要向四平市的书记市长请示汇报,有时直接向吉林省的书记省长报告。他说:“在那个历史时期,有些人对我们这样的新生事物不理解,我得向领导讨‘令箭’。有了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我们心里踏实,干着有劲。”
  1993年4月23日,声名赫赫的天津大邱庄禹作敏被公安机关逮捕了。卢志民、张玉佳和卢宪臣闻讯后,个个受到强烈震撼。红嘴党委很快召开党委会,党委委员们的共识是,要用这面镜子照照自己,企业做大了,不能自我膨胀。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不能脱离共产党,必须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下。党委会决定,尽快向四平市委汇报工作,请求区、市党委加强对红嘴党委的领导并经常给予指示。
  红嘴集团有“四个坚持”,头一条就是“坚持共产党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集团总裁卢志民。本报记者 迟海峰 摄

心中常存危机感

  张玉佳说:“办企业就像红军长征中过雪山草地,停下来就变成了烈士,走过去了才是英雄。红嘴集团各产业虽然在同行业中有了竞争优势,但我们的‘雪山草地’还没走完,还在长征途中,距离成功还很遥远。”

  卢志民的办公桌后面摆着一张大幅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卢志民一脸严肃。比起他1988年以来参加党的十三大和第八、九、十届全国人代会时那些意气风发的大幅彩照,这张黑白照显得格外土气。
  “最难忘的日子”,照片下面那一行白得发亮的字,也许能说明主人对这张正在褪色的历史照为什么如此看重。那是1976年冬,27岁的卢志民以当地“最年轻的走资派”被审查了108天获“解放”后,特意跑到四平市一家照相馆拍的纪念照。卢志民说,我每天上班都会看看这张意义特别的照片,看到它就想着咱得好好干,在有生之年干出一番事业,为中国农民争口气,不能枉活在这好时代。
  伴着改革开放的惊涛细浪,卢志民他们成了集团企业的老总。社会上曾经如潮的非议和指责,随着红嘴实力的增强和贡献的变大,如今已换成了潮涌般的赞扬和掌声。卢志民的头脑却异常冷静和清醒:“我还是一个农民,也不能忘了自己是一个农民。不被掌声陶醉,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人们几乎没见过卢志民开心大笑的样子。他说:“红嘴这些年确实在变大变强,但我从来没有骄傲自豪感,也没有成就感荣誉感,一天都没有,我只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1987年全国第一次评‘十佳农民企业家’,我是其中一位,年岁最小。当年的‘十佳’,现在还能扑腾的没剩几个了,大浪淘沙啊,我咋能乐得起来?!”
  卢志民现在最爱读的书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最爱研究的资料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们的兴衰史。近来他似有所悟:大胜大骄傲,小胜小骄傲,悲剧都是自找的。成功了绝对不能张狂。挑战自我,才能挑战别人;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别人。市场风云的变化很难测,稍一马虎,企业就会被湮灭。
  张玉佳当年用100元创办的翻砂厂,如今已是年销售额40多亿元的钢铁公司,但他“时刻都有危机感”。他的危机感带着英雄主义色彩:“办企业就像红军长征中过雪山草地,停下来就变成了烈士,走过去了才是英雄。红嘴集团各产业虽然在同行业中有了竞争优势,但我们的‘雪山草地’还没走完,还在长征途中,距离成功还很遥远。”
  卢宪臣统领着“金士百”啤酒、宏宝莱饮品和新天龙酒精三大企业,他知道,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天天都处于非生即死的状态。这位共和国同龄人说:同行们“都在登泰山,你不登,人家登;你不上,人家上。 我不天天思发展,迟早会被淘汰。”看到那些失败的农民企业家们,卢宪臣说:“我也痛心,但这是我的动力。他们倒台,我总结经验教训。”

  在1991年,红嘴子被农业部和国家计委确认为“中国第一村民小组”,成了全国640万个村民小组的状元,此后人称红嘴是“神州第一屯”。同时,2006年10月,吉林省委、省政府还命名红嘴集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红旗”。本报记者 迟海峰 摄
塑造农民新形象

  卢宪臣说:“我们几个不是一流人才,但组成的是一流团队。”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一流团队”拥有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智慧,红嘴集团的事业才由小变大,实力才由弱变强,他们向世人展示的中国农民新形象才如此魅力四射。

  卢志民和卢宪臣都生在红嘴的穷苦人家,张玉佳早年从老家河北沧州辗转“盲流”到红嘴,改革开放前他们一个比一个穷。创业之初,他们的奋斗目标是让红嘴人吃饱肚子有钱花,从土坯房搬进楼房里,别让城里人瞧不起。随着红嘴的家业变大、实力变强,红嘴人的初级目标早已高标准实现,卢志民们追求的目标也进入高级阶段。
  作为红嘴集团的统帅和灵魂人物,卢志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他说:“我在红嘴就做两件事,就是精心打造两条生产线:一条是产品生产线,一条是人才生产线。红嘴人富了钱袋要富脑袋,要富脑袋得抓后代。”多年来,红嘴集团用于职工培训和子女教育的投入达5000多万元。他们把红嘴的子女送到四平市最好的学校读书,考上大学的给予重奖。采取联合办学形式,在青壮年中普及初中教育。有一年,红嘴组织本地子女进行就业前的文化考试,卢志民亲自查阅试卷,晚上又撰文呼吁:“正在读书的红嘴下一代,你们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红嘴的千秋大业要靠你们!”
  为了塑造农民新形象,卢志民把“改造和提升当地农民素质,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来抓。1980年,卢志民决定给农户统一购买煤气罐,有些人家说那玩意好爆炸坚决不要。时隔不久,他们后悔了,又要求用煤气罐。为了教育他们,卢志民决定取消免费政策,谁家愿意装得自己花钱。1990年,红嘴给农民建起了六栋住宅楼,统一乔迁时,有几户农民拒绝搬迁,他们留恋“前有院子后有地,吃菜不用花钱买”的传统农家生活。后来看到上楼的人家每月有菜金补助,便三番五次要求住楼房。卢志民说,如果上楼,每户得交500元“换脑筋费”。
  几十年来,卢志民就这样坚持不懈地用城市文明改造乡亲们的传统习惯,一点点改变他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当年的“盲流”张玉佳,创建小翻砂厂时只是红嘴二队的工业副队长,如今已成了红嘴“功勋企业”红钢集团的掌门人,企业的产品卖到了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几十年来,办钢铁厂,建水泥厂,张玉佳殚精竭虑,如今虽已年逾花甲,仍在一线奔波。他说:“因为我们加入了一场永不落幕的奥运会。”这位农民企业家对全国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变化了如指掌,他主持生产、研制、开发的产品一代接一代,搞一个成功一个,成功一个再来一个。最近,张玉佳又利用从美国买来的专利,组织人员研制数控车床。他说,1870后至1970年是机床的年代,1970年至2070年是数控车床的时代,我们红嘴人要为国家的车床现代化做贡献。
  卢宪臣挂帅的金士百啤酒集团公司,被前来考察的外国专家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啤酒厂之一”。卢宪臣是中国啤酒协会副会长,他的精明干练和足智多谋,在全国同行中声名远播。也许,他在扩建30万吨啤酒厂时与外方谈判的一个故事,最能展示这位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农民企业家的风采。
  1993年,卢宪臣与丹麦一家公司谈判购买设备。丹麦商人把价格抬得很高,他说:“如果同意这个价格,希望卢先生带人到丹麦观光,顺便到欧盟各国玩一玩,费用嘛,我们包了。”卢宪臣认为此事关乎国格和人格,他彬彬有礼地说:“我很感激先生们的好意。我一定会到欧洲去的,当然不是现在,是将来我有了钱和余暇的时候,但那和此次生意无关。”
  卢宪臣早就摸清了这家公司的底细,他把对方报价中的水分挤得一滴不剩,而且寸步不让。丹麦商人苦笑着说:“卢先生,你这是在我身上拔毛呀,我的心在流血呢。”卢宪臣也笑着说:“你这么大一只鸡,在你身上拔几根毛,既不会影响你的美观,也不耽误你下蛋。”
  面对如此正直精明又幽默风趣的中国对手,丹麦商人无计可施,只好同意卢宪臣的报价,降了600万元。在签字仪式上,对方代表格林格森先生举起香槟酒,无奈却也真诚地对卢宪臣说:“这是我们公司近年来成交的最低价格,我们之所以同意这样做,是为了向你的谈判技巧、特别是你的人格表示崇高的敬意。”
  卢宪臣说:“我们几个不是一流人才,但组成的是一流团队。”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一流团队”拥有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智慧,红嘴集团的事业才由小变大,实力才由弱变强,他们向世人展示的中国农民新形象才如此魅力四射。

  相关稿件
· 刘强东:店铺和电子商务必有一战 2007-10-29
· 巴菲特:到中国投资实业 2007-10-29
· 里布:要永久解决娃哈哈问题 2007-10-29
· 张近东:成胡润零售榜首富 2007-10-29
·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200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