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荣成经济发展转型记
从传统渔业迈向现代工业
    2007-10-19    李仁虎 王文志 宋厚永    来源:经济参考报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荣成实现了由资源型渔业大市向制造型工业强市的战略转型。(本报资料照片)

  荣成,因渔而名,因渔而兴,渔业经济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近年来,面对近海渔业资源的逐渐匮乏,荣成市抓住日韩产业转移和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进行产业转移,大手笔调整产业结构,快速度发展加工制造业,成为全国知名的产业基地,实现了由资源型渔业大市向制造型工业强市的战略转型。
  在此背景下,荣成的县域综合实力呈现出迅猛扩张的强劲势头,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山东第一强,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跃升至13位。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增长30.1%,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入、进出口总值分别较四年前增长了2倍、4倍和3.5倍。

在比较中找差距谋思路

  渔业一直是荣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渔业的发展成就了荣成,使其拥有“全国第一渔业大市”的桂冠,2006年渔业总收入335亿元。
  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荣成市面对江阴、昆山、萧山等南方一些城市裂变发展,邹平、龙口等省内一些城市异军突起,正视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工业“短腿”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经过认真反思后认为,仅仅依靠渔业将会作茧自缚、目光短浅。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荣成经济跨越发展的瓶颈所在,荣成市委市政府大胆确立了新的目标:在确保山东第一强的基础上,奋战五年跻身全国前十强,用10年时间分三步学赶江阴。着眼于打造“群山竞秀”的工业骨干群体,明确提出了培植百亿镇区、百亿企业、百亿产业三个方阵,坚定不移从品牌培植、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上向骨干群体倾斜聚焦,全力实施双百、双千万、双千亿工程,全力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

由6大产业压缩为3大产业

  “伸开五指不如攥紧拳头。”在产业转型和调整过程中,荣成人果断将全市主导产业由6大产业平均用力,转向加快发展造船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深加工3大优势产业集群。
  规划了海陆面积40平方公里的造船隆起带,在千里海岸线上,形成了以马兰湾、马山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为主体的五大造船板块,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国际造船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华泰越野、成山轮胎等龙头的带动下,铸起了以200多家前后桥、变速箱、连接线等零部件为配套的新兴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最具增长性的新兴产业。以好当家、泰祥水产为龙头的500多家标准食品企业,产品不仅覆盖国内,而且打入欧美日韩等高端市场。食品产业已成为荣成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0%以上,独具特色的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开发基地初具雏形。
  三大板块集群勃发,使荣成工业进入大项目领航的新时代。近四年,荣成完成投入700亿元,再造了一个产业新荣成。库珀、成东、三星、森达美、家家悦等一批超大项目集群涌入,6家世界五百强成功落户,荣成正处于全线突破的成长期。
  从战略性“转身”,到加速度起跑,荣成市按照“五个三”的战略部署,毫不动摇地抓产业投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6年该市共启动重点项目287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12个,过亿元的项目32个,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00多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翻番增长,分别达200.4亿元、4.1亿美元、47.6亿元。2006年三大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超过120家。

以海岸资源再开发推动造船产业升级换代

  荣成深水良港多、港湾腹地大,发展造船业条件优越。但过去仅限于传统渔业及小型渔船修造,潜力远未挖掘出来。伴随近年来国际造船产业加速转移,荣成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把造船作为荣成工业的龙头产业倾力培植,聘请权威机构规划了总跨度50公里、海陆面积40平方公里的造船产业带,坚持内涵扩张与外延引进并举、骨干培植与簇群配套并举、国资民资外资并举,使造船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三年全市造船产业投入相当于前50年的总和,造船产能翻了三番,市内19家规模造船企业先后投入30多亿元上马系列改扩建工程,投资5亿美元的三星造船、4亿美元的森达美造船、2.5亿美元的成东造船、1.2亿美元的伽耶造船等国外知名造船企业纷纷在荣落户。主导产业带动了上百家配套企业跟进,初步构筑起以马兰湾、马山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为主体的五大造船板块,实现了由单一渔船修造到集装箱船、客滚船、钻井平台等综合开发的转型升级。目前市内所有造船企业订单全都排到2010年之后,黄海造船公司建造的2万吨客货滚装船开创了国内自行设计建造大型客滚船的先河,三年内全市造船产能将突破150万载重吨。
  威海市委常委、荣成市委书记汤光运向记者介绍,今后一个时期,荣成造船业将充分利用当前国际造船业的黄金阶段,抢进度促投产,全力推进三星、成东、神飞等核心项目尽快达产,推动市内黄海、海达、西霞口等船厂上档升级。力争再引进一批重量级项目,用速度规模突破中低档水平发展。围绕船用钢材、电机、舾装件等链条配套,紧抓上下游企业簇群集结,市内配套率达到20%以上,壮大五大造船隆起带。

以机械资源再开发推动汽车产业升级换代

  荣成的机械行业初始于80年代,农业机械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有上百家。荣成市委市政府鼓励引导市内企业按照“借位竞争、专业开发”的原则,通过技术合作或产权重组,主动融入国内外汽车企业扩张图,借助强企的品牌、技术、市场网络等要素资源,推进零部件企业由引进为主向集成创新转型、产品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机械行业向汽车制造业转型。目前已形成以华泰汽车、成山轮胎为龙头、200多家零部件厂商为配套的汽车产业链条,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荣成主张把“规模扩张、产品自主研发”作为提升产业实力的主要途径,全力推进圣达菲扩产、库珀成山千万套乘用胎、东风荣成轿跑车等系列工程,重点抓好经济型、差异化车型及高端零部件开发,2007年将投入15亿元以上,形成整车五万辆、轮胎2000万套的规模,产值突破400亿元。

以市场资源再开发推动食品产业升级换代

  荣成海洋资源丰富,年产各类水产品120多万吨,海带产量占到全国的40%。
  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开发水产品的潜在价值,荣成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水科院黄海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起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聘请了16位两院院士作为市政府特别顾问,大搞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制药三品开发,实施转化了20多项国家海洋863计划成果,培植起达因制药、海森药业等一批海洋生物药品企业,鸿洋神、双丰科技等一批海洋保健品企业,好当家、泰祥水产、梅林食品等500多家国际标准食品企业,产品已打入欧美日韩等高端市场。
  食品加工方面,荣成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抓创新促循环上。将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深度开发、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力争年内实现产值600亿元。

抓基础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转型

  “面对工业的快速升级膨胀,荣成市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从而满足了相关产业的配套需求。”威海市委常委、荣成市委书记汤光运介绍说。
  伴随着总投资400亿元的石岛湾高温汽冷堆核电站、150亿元的寻山国电电厂、4.5亿元的国华风电项目和2亿元的华能风电“三电”项目的相继落实建成,荣成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700多万千瓦,相当于整个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的1/3,成为环渤海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为克服地处陆路交通末端的弊端,荣成市全力建设以“三路三港两桥”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中转基地,打通要素汇聚的新通道,成为末梢上的枢纽,为产业集群衍生裂变搭建起更为宽广坚实的平台。荣乌高速公路、青荣城际铁路、200公里环海生态路、长会口大桥、宁镆跨海大桥等11项交通基础工程,构筑起开路见海、贯通内外的市域大交通框架。
  依托岸线港口优势,荣成积极引导渔业企业把港航物流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拓展海上国际运输业。继西霞口、石岛集团兴办龙眼港和石岛新港两大一类开放港口后,近年来,荣成市又先后启动了总投资近30亿元的石岛新港扩建、荣成港东迁等系列扩建工程,投资2.2亿元的石岛新港扩建工程,使港口吞吐能力提高了2倍,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周转量、出入境游客分别增长768%、410%和105%。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可望突破千万吨,集装箱运量突破20万标准箱。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