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
    2007-07-19    肖波 杨玉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这是规划整齐的小岗村一角。

今天,养殖业是小岗村的一项主要副业。

“大包干纪念馆”推动旅游业

  夏收季节,有些炙热的阳光倾洒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头牌楼上,不时看到路边晒着的新麦。路旁,有粉刷整洁的小岗村小学,有村民新建的两层小楼、百货商店。再往前走,是两年前省、市、县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的“大包干纪念馆”,然后通到一大片隆起的蘑菇大棚。
  听说有记者从北京远道而来,小岗村18户大包干带头人中的关友江、严立华来了。61岁的关友江现任小岗村村委会主任,严立华是村会计。他们都身着T恤,足蹬皮鞋。关友江两鬓有些花白,但精神很好,说话幽默诙谐。
  寒暄之间,两辆大旅行车疾驰而来,停在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的“大包干”纪念馆门前。车上下来100余名江西游客,是专程来参观“大包干”故乡的。
  听见有人召唤,关友江起身走向纪念馆。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是名誉馆长,关友江是现任副董事长。开馆近两年,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希望在馆里和“带头人”合影。如果游客在馆内餐厅订餐,“带头人”会走上前向游客敬酒,往往是掌声四起。
  小岗村是省、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被省旅游局、省农委授予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小岗村的旅游起步了,逐渐成为村民收入的一部分。

“肚子是饱了,钱袋子仍是空的”

  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就在这年,20户人家的小岗与相邻自然村大严村民组合成新的小岗村。如今,小岗村有112户人家,486人,劳动力190余人,耕地1800亩。
  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开头他们拼命种粮,1980年产粮22万斤,人均收入420元。干到1990年,产粮48万斤,人均收入630元。90年代他们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种过花生养过猪,均因商品率太低而无法形成优势产业。
  “小岗村人现在虽然卖粮不愁,肚子饱了,可钱袋子仍是空的。”省派干部、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告诉记者。2003年,小岗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300元;到2005年,人均达到4000元;去年为6000元,在凤阳县居于较高水平,还不包括由上级和外地援建的基础设施。目前全村共有254个劳动力,外出打工84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40多人。
  关友江和老伴共种了四亩地,其中三亩是水田,都是麦稻两季连作。他说,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农民都非常欢迎,并且希望这个政策能长期坚持。但他同时也认为,最低收购价格就是再提高一毛,种粮收益也不大。
  以自家为例,关友江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600斤小麦,毛收入430元左右。但复合肥需要开支50元,尿素20元,种子60元,机耕40元,机收50元,不算人工费用,共需要开支220元,一亩小麦纯收入210元。一亩水稻产1000斤稻谷,毛收入700元。与种小麦相比,要多出30元农药和60元水费开支,即亩平成本310元,一亩水稻纯收入最多400元。
  关友江说,在正常年景下,干得好一亩水田每年只有600多元净收入,旱地一亩每年最多只有300元,不包含人工投入。

“粮价涨一毛,农资涨两毛”

  对于农产品涨价,小岗村人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关友江说,都喊粮价涨了,实际涨得很慢。现在小麦每斤七毛左右,且刚收完麦不久就卖了,留下的大都是口粮,再贵也没得卖。事实上,八九年前小麦价格曾达到八毛一斤,现在涨价不过是恢复性的,就有人大惊小怪。而且,一喊粮价高了,农资就跟着涨,往往是粮价涨一毛,农资价格就涨两毛。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
  关友江扳着指头说:尿素,两年前50多元一袋,现在八九十元一袋;碳酸氢胺前几年一袋10多块,现在要30多元。除草剂原来两三元一瓶,现在15元一瓶。柴油更是没谱了,前几年每公升一元多,现在一公升要三块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粮价上涨的部分很快被冲掉,农民并没有真正“增收”。
  小岗村农民吴广新说:“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打工不欠工资,按每月1000元计算,一个月的打工收入,能买一年的口粮。”今年55岁的吴广新有两个儿子,儿子儿媳都在浙江打工。他们将37亩责任田转交给严金昌夫妇,去年种田纯收入不到6000元。而四个出去打工的孩子去年人均净收入一万元。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心理价位”是多少?小岗村不少农民认为,现在种菜是种粮收入的三倍多,打工又是种菜收入的三倍多。但种粮比种菜和打工省时省力。考虑到这个因素,他们认为以现有的种植规模,如果小麦每斤卖到1.5元左右,大米每斤卖到两元左右,对大多数农民才有吸引力。

小岗人的“三步走”

  与小岗村人聊天,“富裕”是永远的话题。
  按照安徽省滁州市确定的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小岗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则是实现小岗跨越发展的第三步。
  眼下,凤阳县委、县政府已为小岗村制定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
  小岗村地处江淮大地浅缓丘陵之间,灌溉用水天然不足,2002年一场大旱就使全村减产五成左右。千百年来传统的一麦一稻耕作,决定了小岗村人生产的局限性。从2001年开始,小岗村开始尝试葡萄种植,效益比种粮高出两三倍。能不能大面积发展葡萄生产呢?
  关友江说,全村的土地都种葡萄,兴许葡萄也不值钱了,运输、储藏和销售都成问题。种植一亩葡萄,需要1000多元开支,尽管上面有一些扶持政策,但许多家庭还是拿不出这个钱。再说,种植葡萄是细活,一季葡萄每年需要喷药18次左右,一个劳动力最多能种三亩葡萄,种多了也管理不过来。
  在小岗村主干道“友谊大道”的尽头,是一大片茅草覆顶的蘑菇大棚——15户人家建起了200个大棚,三位将于今年夏天毕业的大学生,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建了九个蘑菇大棚。
  对大学生前来小岗村种蘑菇,当年按红手印的老“带头人”们并不怎么理解。他们说对这玩意儿不懂行,觉得不好种,也不好卖,几天卖不掉就不好办了。但他们对大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小岗村感到惊喜,认为今天的小岗村充满吸引力。
  记者发现身边的小岗村人真实而又多色调。他们憨厚、风趣,颇多抱怨又不断期望,既有争执也有领悟,这似乎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
  傍晚,记者挥别小岗村。暮色降临,“友谊大道”两旁新装的22盏太阳能路灯一齐亮起来,柔和的灯光照亮了小岗村。

  相关稿件
· 马红漫:交强险的实施使保险公司脱贫 2007-05-24
· “脱贫标准”应该更具民生含量 2007-03-07
· 增加投资培养人才 非洲欲靠科技加快脱贫 2007-01-31
· 中国带宽刚脱贫 网费却高过韩国 2007-01-29
·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靠箫笛脱贫致富 200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