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7-02 本报驻香港记者:白冰 高云岗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6月底,《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或称CEPA)补充协议签署,内地将在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对香港的开放。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指出,“安排”是开放的,将根据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以及经贸交流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内容。三年来,双方陆续签署了三个补充协议。 香港特区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显示,“安排”实施以来,极大促进了香港经济发展。截至今年5月,有关机构共签发超过2.3万份原产地证书,总值超过83亿港元的香港货物在出口内地时关税豁免;在货物贸易方面,“安排”于2005至2006年为香港制造业带来的额外资本投资额共3.05亿港元,今年和之后计划增加的额外资本投资额达2.39亿港元;在服务贸易方面,截至2006年底,香港服务业累积的额外资本投资额为48亿港元,比2004年增加380%,预计今年和之后还有24亿港元的额外资本投资。 调查结果还显示,“安排”在2004至2006年为香港创造3.6万个新职位,其中包括在内地创造并由香港居民出任的1000个新职位,预计今年还可因实施“安排”而增加逾3600个新职位。 2003年是香港回归以来实现重要转折的一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在香港签署,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由此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香港经济也从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的打击中恢复过来。 “安排”涉及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各个经济领域,突破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一些制度性障碍。 随着“安排”的签署和实施,在内地经济增长的带动下,自2003年开始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并持续增长,财政收支提前实现平衡,就业形势明显改观,通货紧缩基本结束,股市持续上涨,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大幅回升,负资产问题趋于缓解。香港有关人士表示,“安排”还为香港经济带来无形效益,创造了全新的经济平台,使香港能长远加强与内地的经贸关系,有助于重建并巩固香港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安排”正式实施以来,内地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全部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实施零关税,促进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领域、地域范围有较大拓展,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巩固并发展了香港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货物贸易领域,目前享受零关税优惠的香港产品达1448种,基本囊括了香港全部现有产品,并为未来可能在港投产的产品预留了空间。截至今年4月底,内地累计进口香港零关税产品总值10.3亿美元,免征关税额逾7.4亿元人民币。 ——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地在金融、法律、会计、建筑、旅游、医疗、物流等27个领域实施了152项开放措施,一些行业对香港放宽投资或取消股权限制,降低了注册资本、资质条件等门槛,增加了投资地域和经营范围。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753家香港企业按照“安排”的优惠条件投资内地。 ——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内地与香港在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等方面加强合作,在金融合作、旅游合作和专业人士资格互认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目前香港共有38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四项人民币业务。截至今年4月底,在港人民币存款总额达255亿元;建筑领域共有1400多人通过互认取得对方的专业资格。 “安排”实施三年多来,最令港人称道的是促进了香港经济复苏与发展。几年前香港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人投资信心不足,“安排”的签署和实施,把香港的发展与内地广阔的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让港人看到了未来发展前景,极大增强了港人投资、消费的信心,刺激香港经济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安排”不仅带动了香港本地的消费、投资,也为香港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2006年1至9月,香港吸收外来资金230亿港元,同比增长22%。香港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目前有3845个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其中1/3表示选择香港与“安排”有关,他们希望通过在港设立总部而进军内地市场。 在“安排”的刺激下,香港经济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0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仅为3.2%,“安排”实施后的2004年就达到8.6%,近三年的年均增长超过7.5%。2006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997年创下的21.035万港元历史最高纪录;证券市场全年集资额5245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并位居全球第三。今年6月23日,恒生指数上冲22053点,创历史新高。此外,香港失业率从2003年最高峰的8.7%降至目前的4.3%。 廖晓淇表示,“安排”减少并消除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加强了内地与香港各方面的沟通与协作,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的互动与融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