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债市”发展蓄势启动
    2007-06-01    本报记者:张汉青 徐岳 张莫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先后表态称,当前要大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同时还有消息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已经修改完毕,不久将正式出台。
  种种迹象显示,国内债券市场将在今年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一个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等诸多品种在内的“大债市”轮廓呼之欲出。

公司债或将成为“债市发动机”

  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债券市场对于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保障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维护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当前要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债券市场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包括债券发行的备案管理、信息披露和债券评级等;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积极引入和培育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行业自律的作用。
  颇具巧合意义的是,在央行表态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证监会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在最近一次座谈会上介绍说,这已成为证监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此前刚刚在上海表示,目前,公司债市场发展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要从三个层面深化改革,有序、稳步、健康地推进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市场发展。
  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曾提出,要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在其后的“两会”上,更是传出公司债有可能与现行企业债拆分同步发展的消息。
  至此,国内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公司债的前途命运成为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

从“五龙治水”到“大一统”

  事实上,相对于国内股票市场来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处在“跛足”状态,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割裂。尤其是公司债券,与国债和金融债相比,发展更是缓慢。
  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57455亿元(不包括央行票据),与GDP的比例为27.4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63.11%的水平,也远低于我国股票市值与GDP的比例;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分别占50.56%、44.19%、5.0%。企业债余额仅为2831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1.35%。
  太平洋证券研究员李伟平认为,目前国内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债券品种收益率相对较低,不像股票那样可以享受资产溢价的预期。同时,对宏观经济过热的担忧和紧缩的预期,也给债市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另外,债市和股市之间存在着“跷跷板效应”,在股市表现红火的时候,债市的资金被大量抽离。
  业内人士坦言,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更重要原因,还在于多头监管、行政化审批等制度因素。目前,对债券市场的发行监管呈现“五龙治水”的局面:财政部负责管理国债的发行,并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管理国债的交易流通机制;国家发改委单独管理企业债的发行,企业债的上市交易则需与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进行协调;证监会管理可转债、可分离公司债的发行和交易;人民银行管理短期融资券、金融债的发行;银监会管理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混合次级债发行。此外,保监会决定保险公司可以投资哪些类型的债券。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博士向记者表示,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多头管理模式有利于在部门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避免单一的行政垄断出现。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灵活,监管标准不够统一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与协调监管部一位官员表示,目前急需放松对债券市场过度的行政管制。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当务之急并非进行监管权限的“大一统”,而是需要逐步建立部际协调机制,统一监管标准,尽快制订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普适性法律框架。在市场化程度提高和成熟后,再逐渐将监管权统一至一个具有市场化监管准则和市场化理念的部门。

打通场内、场外两大市场

  央行在其发布的《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指出,“要注重债券市场的协调和统筹,主要依托场外市场,促进场外市场与场内市场的互通互联。”
  据工商银行资金营运部副总经理唐凌云介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柜台债券市场三个子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前者为场内市场,后两者为场外市场,债券市场整体上形成了“两市分立”的状态。
  招商证券债券分析师何欣向记者表示,包括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柜台债券市场在内的三个子市场之间,既有业务方面的交叉,更有职能方面的分工。
  唐凌云表示,一般来说,债券利率变动的幅度较小,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才会对微小的价格或利率变动敏感,因此债券交易涉及的金额十分巨大,更适应场外通过交易双方询价的方式完成交易。如果采取交易所集合竞价的方式,一是交易的连续性不能保证,二是容易导致价格过度波动,扭曲价格。正因如此,报价驱动型的场外市场成为成熟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方式,投资人大部分为机构投资者,个人或者中小机构作为直接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的只占极少数。
  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交易所市场中大部分债券品种及其交易量却在不断萎缩之中。
  “由于银行间市场在交易机制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方面的优势,交易所债券价格的走势基本上也跟随银行间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李连三博士表示。
  交易所债市萎靡不堪,已经引起了证监会等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曾经提出过四步走的设想:除了打通市场主体,还要更顺畅地进行市场间的转托管、整合交易品种,实现两个市场上的品种能够相互挂牌。“如果这几方面工作都比较顺利,在时机成熟时,再考虑合并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债券市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