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10-16 作者: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今年秋季刚刚入学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新生不再为他们毕业时的论文发愁了。在今年刚刚推出的新版清华MBA中,2008级新生将用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代替传统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只是一个研究的小项目,而案例要求则一定要深入一个企业,针对一个管理问题,解剖一个综合案例,完成分析,它必须要达到综合训练的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解释这项改革时说。
把毕业论文改为案例分析报告只是清华MBA诸多改革中的一项也是最大的亮点。今年,MBA教育迎来自己的100岁生日,中国的MBA教育也在摸索中走过17个年头。清华在经过一年的调研之后,推出新的改革方案。“我们看到问题,主动去改革。”钱颖一说。
在钱颖一看来,当前中国的MBA教育存在着三大问题。
首先就是认知上有误,误把MBA当作“研究”生教育。对中国公众来说,MBA与博士生、硕士生一起被通称为研究生。研究生的英文是graduate
student,从字面来看,是本科毕业后的学生,没有任何一点研究的意思。在中国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研究生,是由于过去中国本科毕业后学生大都从事研究工作。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翻译,实际上引出的误导对MBA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颖一说,“MBA教育不应该是研究生教育,而是本科后的职业教育。MBA学位也是一种职业学位。”尽管平常都说MBA学位是职业学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MBA教育从各方面都偏离了职业学位教育,被误当作是研究生教育。
其次是课程的偏颇。钱颖一认为这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偏颇是在知识、能力、品格三方面,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品格软技能的开发。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但是职业教育则不然,它应该是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品格比较全面的教育和训练,结果造成了“硬课程”很多,关于能力、品格训练的软课程则太少。
课程偏颇的第二个表现是按照老师的专业学科设置,这样的知识传授与专业学科分界形成一个个隔间,只是单独的学科各自教授。结果是学生也许学习了不同职能方面的课程,缺乏整合性的能力和教育,但现实中企业的问题多是整合性的。
课程的方式与研究生课程的方式没有区别是第三个偏颇。两者都是基于理论学习,最多是借助案例学习,但本质都是从书本上学习。而案例也是在教室中讨论与实际有关的东西。结果MBA学生的学习缺乏从经验和实践中学习。
课程偏颇的第四个问题就更是与前面所说认知上的有误直接相关。虽然大家认同MBA是职业教育,但是现在却要求MBA学生与学术性研究生一样写毕业论文。论文写作的基础是研究,研究的特点是越窄、越深、越具一般性越好。但是管理工作的情况恰恰相反,要讲究实际、综合、全面、具体,结果造成MBA学生写论文与培养定位南辕北辙。
最后是内容上有缺陷。钱颖一说,现在MBA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也研究了一些中国企业案例,但是深度还不够。也缺少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国情教育在教材中同样不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