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农副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为期一个月的夏季农副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刚刚结束,促成882笔,共118.75万吨农副产品成交,总金额达34.29亿元。
7次网上购销成交146亿元
2006年陕西西瓜出现“卖难”,通过试运行的新农村商网对接平台,政府为农民促销西瓜,10天时间就销售出2880吨。这次成功的实践之后,商务部每年都举办3次季节性对接会,规模和成交额逐年提高。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谈到:“今年的对接会实现了大量的信息对接,涉及农副产品品种286种,主要品种为猪、桃、食用菌、西瓜等。”截至目前,7次网上集中购销对接,共促成农副产品成交146亿元。 本次对接会前,四川彭州市商务局在新农村商网上发布了“彭州8000万公斤优质大蒜急待销售”的信息,商务部开设了四川灾区网上购销对接专场,共配对信息70余条。截至7月10日,对接会共发布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震灾区供求信息688条,其中四川省399条,共帮助四川地震灾区农民达成购销意向总额3.72亿元。
层层核实杜绝假信息发布
谈到信息安全时,蒋耀平说:“我们对每条信息都层层核实,杜绝假信息的发布。” 蒋耀平说:“在保障信息的配对方面,我们组织专人给农户做信息配对服务。新农村商网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对接员,根据发布上来的农副产品销售信息寻找相对应的求购信息,并通过电话、邮件、短信、传真等多种方式,使买卖者建立联系,促进交易达成。”这些对接员还对交易双方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双方交易情况,对仍需要配对的用户,继续提供服务,直至帮助达成交易,形成“网上网下结合”。 商务部启动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创办新农村商网,发布政策和农产品供求信息;每周一期的《新农村商报》通过邮政系统,向全国61.8万个行政村免费发放。2007年启动河南、福建、河北等20个省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这些试点站帮助农户来收集、发布信息。
农民纷纷买电脑学上网
蒋耀平说:“网上交易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很多好处。这种交易方式解决了部分地区农副产品卖难问题,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使农民调整产销方式和生产结构,促进了农村商务信息应用。” 网上交易提高了农民的品牌意识。福建省建瓯市徐墩镇盛产优质芦柑,以往销路一直不好,不少农民甚至假冒其它品牌销售。2007年,当地果农注册了“建瓯芦柑”商标,销售范围迅速扩大到安徽、上海、黑龙江等地。目前,建瓯芦柑的订单比2006年增加了近50%。 蒋耀平介绍:“网上交易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湖北省洪湖市黄家口镇湘口村年产淡水鱼约百万斤,村支书唐丛柏2006年参加秋季对接会时学会了上网,2007年在第二届‘秋季对接会’上,他与外地客商在网上取得了联系,实现销售额23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很多村民也纷纷购买了电脑,学习从网上寻找和发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