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成世界玉米加工“第一车间”
    2008-07-11    作者:李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地处北纬40度—45度之间的吉林省,位于世界范围内玉米种植的“黄金地带”。目前,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是2500万吨,其中玉米就有2000多万吨,而玉米加工就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吉林省也被称作世界玉米加工的“第一车间”。
  位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玉米工业区内的大成实业集团,主要从事玉米精深加工和玉米生物化工等业务。集团顾问老刘向我们介绍说:“这里每天都有近千辆的卡车运来上万吨的玉米,高峰时能达到2万吨。”由于加工技术的改进,农民不再需要将玉米烘干,卡车拉来直接进车间。
  谁能想象,在十几年前,这里的农民却为玉米丰收而发愁。

为有玉米而自豪

  几乎每个科技人员都记得1996年集团刚投产时,农民彻夜排队卖玉米的情形。一位技术员告诉记者:“我们当时的加工量只有30万吨,收购量有限。但农民们好不容易有机会卖粮,谁都不愿意走。当时是冬天,卖玉米的队伍要排3天3夜。”
  农村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后,玉米产量迅速增加,但作为产业链下游的玉米加工业却没有跟上。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末,吉林省出现了玉米生产过剩的问题。
  老刘说:“当时出现了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词——‘陈化粮’。吉林的黑土地,玉米是最合适的农作物,有利条件却不能发挥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春市建立了大成集团。集团现在的总加工规模是300万吨/年。不仅解决了农民卖玉米难的问题,而且饲料加工延伸了产业链,还发展了养殖业。
  大成集团发展中心总监王光军介绍:“现在集团每年都和乡、镇政府签协议,写明今年大成将在县或乡用多少玉米,这样农民就可以放心种植。现在的农民和以前不一样了,谁有玉米谁就牛。”

自主研发见成效

  大成集团从创立至今,经历了玉米淀粉初加工到深加工,直到实现了多元化的精深加工和生物化工的成长过程,从一般工业生产进入了高新科技领域。集团目前赖氨酸的年产量是40万吨,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赖氨酸是人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是世界上仅次于味精的第二大氨基酸工业。以前赖氨酸生产技术由国外大企业垄断,致使我国饲料和畜牧养殖企业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集团从1998年开始自主研发,不到6年就建成了年产30万吨的赖氨酸工厂。
  谈到赖氨酸生产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科技人员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以前我国的赖氨酸主要依赖从美国、日本、韩国进口,现在我国产量占世界的60%—70%,出口60多个国家,几大洲几乎都有大成的赖氨酸产品;以前进口赖氨酸的价格是每吨4至5万元,现在国内赖氨酸价格是每吨1.2万到1.3万元,这使国内饲料成本大幅下降。他们自豪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影响全球的赖氨酸市场。”

多国想来买技术

  大成集团每年80%的玉米经过工业加工转化为饲料,发展农村畜牧业。20%的玉米用于生物化工生产,加工产业链可以延伸到冶金、食品、造纸、纺织等多个领域。
  最令大成员工骄傲的是集团自主研发的玉米基多元化工醇生产技术。这项技术不仅是国际首创,而且还是全球独有。它以玉米为原料开发石油化学品替代物,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米资源替代石油资源,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玉米加工概念,走出一条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化工醇是从2007年8月开始生产,现在已经具备年产40万吨的生产规模,目前正在建设100万吨规模。”大成集团化工醇总工程师齐洪彬介绍,“40万吨脱产成功后,很多国家都来谈判,想引进这项技术。目前我们正在和美国合资建厂,我们以技术入股。”
  他带记者来到集团的产品陈列室。这里有玉米深加工各个阶段的样本,令人惊讶的是,里面居然有两个造型生动的玩具和几匹色泽鲜艳的布料。
  “这些都是玉米深加工产品,是化工醇在聚酯、树脂等方面的应用。这些聚酯玩具、工艺品都用于出口。这些布料用聚酯切片抽丝加工而成,着色鲜艳,垂度好,耐温性能高。可以拿去做裙子哦。”齐洪彬笑着说。

  相关稿件
· 吉林省气象台紧急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2008-07-07
·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如何实现振兴 2008-07-02
· 吉林丰满发电厂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增加收入 2008-07-01
· 吉林证监局联合媒体保障辖区证券市场稳定 2008-06-30
· 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在吉林辽源开工 2008-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