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2008-05-13    作者:古玥婷 杜学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始于去年2月的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及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危机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视。这场令美国经济产生动荡的危机,是否也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翻版出现?本报为此采访了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他们认为,虽然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中国不会发生次贷危机。

中国不会发生次贷危机

  “中国不会发生美国式的次贷危机。”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不久前明确表示,按照中国的金融政策,不允许银行向客户提供“零首付”。为调控价格不断飙升的房地产市场,目前中国消费者购房首付款比例已被提高至三成以上了。同时,中国银行业的房屋贷款方式是审慎的,中国政府也不准把一个贷款细分再细分、再重组、再包装,像债券、股票一样卖给投资者,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完全失去监管。
  多数专家学者对此看法表示赞同。中国银行金融专家谭雅玲说:“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当前更应关注的是次贷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这种负面预期正在向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领域延展,并势必对全球金融体制和框架带来深远影响。”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次贷危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底,所以不可小视。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次债方面也有一些投资,这些投资会有损失,但总的来讲,中国金融机构次债投资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能够消化。中国金融机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经营状况也是比较好的,少量的损失他们也是可以承受的。

次贷危机触犯了“天条”

  “银行一定不能给还不起贷款的人贷款,这是‘天条’。次贷危机的发生就是触犯了这个‘天条’。”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说,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一个强烈的警示:银行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此外,还应树立和规范依法经营意识、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强调执行力度。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界高估了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不过,美国次贷危机将会使全球经济减缓,会对中国的出口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由此带来的资产价格进一步上升,也会给中国增加通胀的压力。
  “次贷危机使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重新调整的态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卫平认为,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看,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形”,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入这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对中国来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能放弃的。美元不断贬值,最终会不会引起国际金融的进一步动荡?因此,现在应该适当地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把汇率稳定作为政策目标,在稳定的基础上再推进金融改革。

监管机构要站在市场身边

  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利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目前,银行监管机构不仅要加强国内监管,还要根据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新情况,制定共同的监管标准、共同的监管框架和共同的风险处置方法,通过国际合作,来防范一国出现的金融问题和危机扩散到其他的国家的危险。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监管机构必须要站在市场的身边。他强调,制定好规则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而利率自由化、人民币可兑换等则是属于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光大银行董事吴剑认为,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我国银行大量的资产是信贷资产,因此信用资产的标准轻易不能降低。同时,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和监控。要尽快开发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更能够抵御各类风险的金融工具。而其中更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对衍生工具加强监控,从目前的分业监管走向综合监管。此外,要在金融安全和开放速度之间进行权衡,把握好资本市场的开放速度,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资本项目的放开一定要慎之又慎。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次贷危机是中国的战略机遇。”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从战略角度考虑,中国应乘机入股美国的金融机构。因为流动性不足让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基金比较欢迎,而不会像以前一样那么敏感。同时,美国的金融机构在美国有着不符合比例的极大的影响力,中国应当积极地投资入股华尔街,从而获得一定的影响力。其次,可以利用次贷危机来大力开发中国的内需,利用相对充裕的财政赢余提升内需,从而使经济增长不至于出现大规模的回落。他说:“如果这个态势能够维持的话,我想不出5年,中国经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增长国。”

  相关稿件
· 冲击波渐弱美联储重构次贷市场 2008-05-09
· 美财长保尔森:次贷危机最糟糕时刻或已过去 2008-05-09
· 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反思次贷危机两诱因 2008-05-08
· 美监管部门将调查次贷违规行为 2008-05-06
· 专家:美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200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