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京申奥成功,“绿色奥运”便备受关注。“奥运科技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围绕“绿色奥运”场馆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广泛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为落实“绿色奥运”理念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在被一抹抹亮丽的颜色装扮。
绿色场馆 给奥运一身“运动装”
北四环外的奥林匹克公园,最近热闹非常,前来参观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造型独特的“鸟巢”与亮丽别致的“水立方”交相辉映,共同装扮着风景如画的奥林匹克公园。 遵循“绿色奥运”理念,北京奥运会在场馆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节能环保之路。据北京奥组委副秘书长张志伟介绍,对于奥运场馆的设计,除了要求造型独特、外表美观外,建筑过程中始终都融合着绿色的理念,是否环保、是否节能是场馆建设的一项关键指标。 以国家体育场为例,它的外形架构就像一个用树枝搭建的钢网鸟巢,“鸟巢”对太阳能和地热资源的高效节能利用是场馆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而作为北京奥运会水上运动主要场馆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处处体现了绿色环保的概念。 据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介绍,北京奥运会所有场馆都采用了中水回用系统,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到100%,在国家游泳中心等重要场馆,还建设了高水平的独立污水处理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执行了120多项节能措施,所有场馆在运行的时候可以节约能源50%,所有的居住设施,包括奥运村和媒体村,可以节能65%。同时奥运会已经建成了60多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
清洁减排 给奥运一管“清新剂”
随着奥运的临近,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应该可以明显地察觉到几年来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进入决战阶段,据张志伟介绍,奥运场馆建设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打造了一批节能亮点工程,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成为节能减排的典范。 据刘燕华介绍,秉持“绿色奥运”的理念,本次北京奥运会将大量采用先进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力争实现奥林匹克中心区域交通“零排放”。目前已通过开发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等各类型新能源汽车,组成了具相当规模的奥运“绿色车队”,并将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周边地区以及奥运交通优先线路上投入使用。 除了清洁汽车,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也将被广泛应用到奥运始终,实现奥运工程的节能减排。比如,目前奥运村等7个场馆已建成大功率的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为奥运场馆及周边80%-90%的路灯或草坪灯提供绿色电力。 刘燕华指出,北京奥运会一方面为中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集成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另一方面,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的科技创新,也成为了实现“绿色奥运”的重要手段。 目前,科技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计划,促进节能减排新技术成果在奥运结束后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比如,北京奥运的部分新能源技术成果将直接应用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另外,一批太阳能新技术和产品也将在我国西部边远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
湛蓝天空 给奥运一面“背景墙”
北京申奥时,中国政府曾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许下庄严的承诺。为兑现承诺,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共同编制了29届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携手打造北京奥运“蓝天工程”。 不久前,天津已经正式启动了“2008蓝天工程”,控制煤烟型污染,防治扬尘污染,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山西太原也专门定制了300辆采用新一代环保技术的环卫车,有效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北京各周边地区纷纷展开一系列治理行动,力争为“蓝天工程”献力。 过去,提起浑善达克,人们就自然想到了刮进北京的漫天黄沙。然而,自2001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一条宽2公里、长42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绿化带已基本形成,流沙也基本被固定。这道绿色屏障正好挡在京津地区与浑善达克沙地之间,形成了一条有效阻止沙地南移的生态防护带,紧紧锁定了曾经风沙肆虐的“黄龙”,为京津地区织就了一件厚实的“绿色防护衣”,帮助北京奥运实现“碧水蓝天”。 刘燕华介绍道,为推广应用生态恢复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加快资源节约、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步伐,北京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治理行动,进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挖湖堆山、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生态廊道”研究规划与建设,建立了奥林匹克城市森林示范工程。通过“北京市防沙治沙”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构筑了北京奥运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通过大气污染预报、预测和预警技术等研究项目的实施,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蓝天工程”提供了政策建议与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