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的课本为什么不能传给学弟?
教科书一年消费纸张=砍伐900万棵大树
    2007-04-10    实习生: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04-10 1版

“皮新肉不新”的课本定价上涨164%

    最近,北京各大高校附近总聚集着一群废品回收人员,一位干了近10年的“老手”告诉笔者,从学生手里买废纸,质量好、数量多、回收地点集中,是一个“舒服的差事”。他看着用了不到半天工夫收集来的满满一三轮车废纸说:“现在还不算多,7月份学生一毕业,我一天来来回回要跑好几趟呢!”
    据了解,我国回收的废纸一般都用于纸浆再造,再造而来的纸浆经过脱墨、涂布等技术处理成再生纸,再生纸经过出版社的排版、印刷(如果没有书本内容上的实质变更的话)又变成了同学们手中与上一届学生一样的课本。
    这样的循环过程,表面上看起来相当节约,但实际上,从废纸到纸浆、从纸浆到再生纸、又从再生纸到课本的过程,增加了书的生产成本。也就是说,同一本书,原本从学长传到学弟的手中,花费的只是力气,至多加上十几元钱的“补贴”,但经过重新印刷之后,书本又回到了原来的定价。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每年的树木总量在减少,每年用于制造再生纸浆的废纸,还要从国外进口!
    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231.67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24.45万吨,与上年相比用纸量增长7.9%。其中,课本用纸占了总量的11.38%。教学用书与上年相比总印数增长123.01%,总印张增长122.52%,总定价增长164%,为各类课本排名之最。然而,4858种教学用书中,初版教学用书仅1676种,其余均为重版、重印书籍,约占总种数的3/4。
    如此看来,不论是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罢,即使是小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着与去年学长使用大致相同的“皮新肉不新”的课本。

一年教科书消费纸张45万吨=砍伐900多万棵大树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书费已成为学生最大的一笔开支。”苏州大学原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再次提到了教科书的循环利用问题。
    他说:“资料显示,生产1吨文化纸要用20多棵树龄在20至40年的树木,需要消耗净水100吨、600度电、1.2吨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同时产生高浓度污水300吨。我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17773.74万名,按每人每年课本平均重2500克计算,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如生产这么多纸,就要砍伐大树900多万棵。如果有一半教科书循环使用3到5年,就可少砍伐不少大树、节约不少能源。”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造纸工业排放废水32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8%左右;当年COD(化学耗氧量)排放153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30%。
    据笔者了解,“报废”的学生用书其实只是造纸厂回收废纸的一部分,更多、更集中的“废纸”在出版社。
    出版社的压库现象十分普遍。某大型国有出版社副社长黄某指出,以1000多元一吨的价格卖给造纸厂是处理库压图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什么在中国教材循环利用难

    “关键还是在消费者。”周彤说,自由消费的前提下,大家都喜欢买手感好的新书。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供应制度是购买制、一次性使用,如果我国也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轮用制,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效益。”朱永新在他的提案中指出。
    朱永新说,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已普遍实行。
    如美国,课本属于学校财产,随着课桌椅子一起编号,学生不能随意涂写。在澳大利亚,新入学的学生会收到学校提供的参考课本目录和借书卡,教学用书都必须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学期末归还,然后由下一届学生接着使用。在英国,一些地方政府对学校的书籍纸张提供回收服务。还有一些公司,专门从事旧课本的买卖,为课本循环使用提供方便。德国的中小学长期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许多学校自发地通过在校内设立图书室和不定期举行旧书交易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不再使用的各种图书拿出来与其他学生交换。
    然而,笔者通过采访发现,在我国,同样的方法未必见效。
    首先,我国中小学校的教材都是由新华书店统一发行的,每年,中小学校的教材都会有些细微的变动。拿2005年版的《信息与技术》课本与2006年版课本比较,后者的印刷字体比前者大了半号,文中多了几幅插图,页数也从原来的210页升到了250页,价格自然随之上涨。让人头疼的是,由于教材变动事宜没有公开,不到交付定金时,学校根本不知道哪些教材新学期里会有变动,这样,学校回收上年的教材之后就只有“哑巴吃黄连”了。
    其次,一些中、小学生不喜欢使用别人用过的旧书,家长也不愿让独生子女吃这个“亏”。
    “不就是几十块钱吗,再省也不能亏待了孩子啊。”在宣武区北京小学校门口,许多正在等着接孩子的家长认为没必要为了几十元的书本费而让孩子使用旧书。而对于环境保护,家长们都觉得“那是国家的事”。
    笔者了解到,在美国,一本青少年读物的价格在20至40美元。对于美国人来讲,这些钱可以用来买一个MP3或者一套不错的攀岩装备了。
    如果说青少年读物对美国人来说是可省可不省的东西的话,那么,高校使用的教材,则是美国人不得不省的一项“巨额”开支。据了解,美国高校一本文科类的书籍定价大约在30至100美元,商科、理科、工科的书籍定价为50至150美元。如果每本教材均按原价购买且用完后不再卖出,一个主修文科、辅修商科的学生所有课程学习下来,至少要花1500美元的书费。因此,美国几乎每所高校内都有一个学生书店,专门做二手教材回收、售卖的生意。
    而在我国回收、售卖二手教材的生意却只有一些私营小店、网络书店在做,许多商店因为没有客人、生意不好遭到淘汰。在淘宝网上经营着一家教材书店的高计东说,他的书店曾经因为打不开市场,险些倒闭。高计东原来打算经营大学里的各类课本,但卖书的很多,买书的却很少。
    “大学里课本都是统一订购的,根本没人来我这里买课本。”高计东无奈地说,他“再也不干了”。
    长期从事出版发行研究的安徽大学潘文年老师指出,我国高校教材循环利用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作法必将牵动多方利益。对出版社来说,如果推行教材重复利用,那无疑动了出版社生存之本;对学校来说,教材涉及的利润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公开的秘密”,而且学校还需要为此花费人力、物力、财力。
    潘文年建议采取租赁的方式,将教材租给有需要的学生,一届学生用完后下届学生接着用。这种做法操作起来并不困难,但节约效果却很大。
    他算了一笔账,以他教的出版经营管理这门课为例,一个班50个学生,每本书25元。如果买书的话,50个同学的教材费就是1250元;但如果采用租赁的方式,每位同学交5元租赁费,那样,费用只需250元,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如果以书的适用期为3年算的话,3年学生光教材费就节约了3000多元,同时书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他还建议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对损毁书籍行为进行处罚等,确保书籍整洁和可重复利用。
    本报北京4月9日电

  相关稿件
· 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隐性原因 2007-04-06
· 根治教育和医药乱收费问题需推进体制性改革 2007-04-04
· 校园问题引布什改革 美教育改革也民怨沸腾 2007-03-29
· 教育改革为何容易招骂 2007-03-29
· 应试教育就是一针“兴奋剂” 200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