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深圳某创投机构高级经理的王先生最近心情很不错。 原因很简单:有几家海外创投接二连三地向他伸出“橄榄枝”,以十几万美金的年薪邀请他加盟。虽然出于各方面考虑,王先生并不打算离开现在的这家本土创投公司,但自己“身价”的提高,着实让他感到很爽。 这种情况在如今热火朝天的创投业绝不仅仅是个案。来“挖人”的也不仅是海外创投,还包括对直接投资业务跃跃欲试的证券公司,以及开展相关业务的保险、信托公司、产权交易所等。还有那些目标指向上市的创业企业,他们也迫切需要懂行的人来为自己的上市道路“指点迷津”。
各路机构“抢人”忙
今年一开年,一家本土创投机构的副总就向记者提起,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招聘。公司现有人员不到20个,打算今年招6个,1个已经物色好,另5个还没有着落。“选项目、项目服务、上市跟踪、融资,哪个环节都需要人呀!”该副总对人才的渴求溢于言表。公司这次主要招聘的职位包括投资经理、项目服务人员、融资经理等。 虽然券商的投行业务与创投有着天然的联系,但要在证券公司里找出熟悉直接股权投资业务的人才却并不容易,因此最快捷的方法当然是直接在创投业“挖人”。某券商招聘的“直接投资业务项目经理”一职,就要求应聘者有直接投资或创业投资从业经验、与国内外直接投资业界保持密切业务联系,有项目资源、具有直接投资过往业绩者将被优先考虑。 不过,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孙昌群博士认为,券商目前招聘这方面的人才更多的是一种人才储备。有券商直接投资业务负责人也曾表示,对能马上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也在2月初挂出了招聘启事,招聘的职位包括研究发展部研究员、交易部项目经理和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心项目经理。 而已成事实的创投“大牌”的跳槽事件已经为创投业所熟知,比如摩根士丹利中国区主席竺稼、摩根士丹利直接投资部负责人刘海峰、德丰杰全球基金董事张帆、前英特尔投资部中国总监邝子平等。每次参加创投的论坛或会议,孙昌群博士都会见到不少老面孔,但他们的名片却都换了新的,原因是这些创投业的资深人士已经“改换门庭”,去了别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多来,国内就有30多位投资家跳槽。 而由于创投业巨大的吸引力,从“创业家”到“投资家”的也不在少数,如携程网和如家的创建者沈南鹏加入红杉资本、新浪原COO林欣禾加盟著名投资公司DCM,雅虎中国前总裁周鸿纬、金融界CEO宁君都加入了IDG。
“投资派”VS“实业派”
不仅是做创投业务的各路机构对人才“如饥似渴”,创投业务的另一方——创业企业也非常需要创投业的行家里手。 创业企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求有创投业的背景,还要有企业本身所在行业的背景。记者在招聘网站上看到的一则招聘广告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家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外商独资的科技公司要招的人,将负责寻找风险投资商以及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该公司除了要求应聘者“熟悉风险投资行业情况,具有实际募集风险投资的能力和成功经验”外,还要求其“了解游戏行业的运作”。 事实上,在国外,很多创投人才本身就是从实业过来的,或者至少拥有双学位。一项对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经理背景的调查显示,56%的经理拥有一个或多个技术学位,许多人有实际企业管理和投资运作经验,曾在MBA名校学习过的基金管理人占71%以上。 据孙昌群博士介绍,与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本土的创投人才很多是来源于证券业,这是因为大家一般都把创投理解为一种投资行为,尤其在创投机构早期招人的时候,经常把人员的投行背景作为条件之一。 不过,无论专业背景是金融、证券、投资等领域的“投资派”,还是背景是电子、机械、医药等领域的“实业派”,在创投这个更需要实战磨炼的行业里,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在实战中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实战中磨炼发掘企业的眼光。孙昌群博士说,在国外,不同资历的合伙人的报酬是不同的,而资历的积累主要就是看行业经验。
“项目捆绑”成为留人高招
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各家机构也都亮出了各自的“招数”,来留住自己的人才。 首先是要求项目经理向公司缴纳一定的“风险金”,跟公司约定好,符合一定条件才能退出。 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留住人才的方法就是让项目经理投资于他看好的项目。据一位创投公司高管透露,他所在的公司规定,项目经理自己看好的项目,他自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不仅能够把项目经理的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而且他也会对企业更关心,更积极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一旦企业上市,项目经理不仅能获得公司的激励,投入的资金也将获得高额回报。 这一因素将成为项目经理跳槽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业内人士透露,一般创投机构都会跟项目人员签订协议,如果项目人员离开,项目实现的收益可能就享受不到了。而一般的项目从发掘、培育、成长到上市,少则需要一年半载,多则需要3、5年,而且企业上市后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套现实现收益,因此,在拿到“真金白银”的收益前就跳槽走人,项目人员要考虑跳槽的代价,而挖人的一方也要考虑如何才能弥补人才的这方面损失。 此外,《合伙企业法》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后,将大大提高对人才的激励程度。现在一些本土创投已经在一些基金的运作上尝试了合伙制。记者获悉,很多本土创投机构也在酝酿着要引进合伙制,届时,本土创投对人才的吸引将大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