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国热”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目的,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 70.9% 中国积极参与了全球化 48.8% 感觉到了中国的崛起 47.2%
看到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46.9% 中国越来越开放 36.0% 外国人以前太不了解中国了 29.6%
想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 18.4% 仅仅是一种时尚 5.3%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新年伊始,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这样预测未来的100年。文章以非洲安哥拉一个偏远小城的生活面貌因中国修筑的铁路而改变入手,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为其读者勾勒出一幅“中国世纪来临”的图景。
这已是《时代》周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第二次集中报道中国——2005年6月,《时代》周刊推出封面报道《中国的新革命》,以超过20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中国。
事实上,《时代》周刊此次提出的“中国世纪”,并非西方主流媒体首次使用。两年前,同样是新年伊始,英国《泰晤士报》刊载该报前总编辑一篇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4个月后,美国《新闻周刊》推出封面报道《中国世纪》,用21个版面多角度阐释“中国的快速发展‘已不再是一个预言,而是一个事实’”,并询问“未来是否属于中国”。
几乎在同一时候,《纽约时报》在评论版史无前例地为专栏作家纪思道的评论文章配上中文通栏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BBC和CNN则相继推出“中国周”,以几十种语言向全世界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英国《卫报》连续7天,刊出60多个版面的“中国专刊”。而在此之前,美国《财富》杂志以整期124页、十几万字的篇幅描述中国“正塑造着世界经济的神话”;一向偏保守的《华尔街日报》也在“中国报道”特辑中高调宣称:中国改变世界。
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高密度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一股全球范围的“中国热”正在涌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2058人参与的调查显示,53.4%的国人感觉到了“中国热”。
“中国热”的最主要表现,可能就是国外主流媒体越来越关注中国,本次调查中,56.3%的人持这一观点。“中国热”的其他表现还有:“中国制造”遍及全球(52.1%)、各大跨国公司纷纷在华投资(50.4%)、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38.6%)以及全球掀起的“汉语热”(33.0%)。
对于“中国热”的原因,70.9%的人认为是“出于经济目的,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在人们看来,一个有着13亿人口、18年来经济平均增长超过9%的国家不“热”似乎才是不正常的事。这一点,“中国热”的种种表现也可资佐证。本次调查还显示,人们感觉,中国对外国人最大的吸引力是“东西特别便宜”。对此,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张国庆形象比喻道:“1980年代,外国记者到中国会说,请带我去看大熊猫;1990年代会说,请带我去看不同政见者;到了21世纪则会说,请带我去商务部。”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这一原因也得到48.8%的人认可。出乎意料的是,只有18.4%的人认为“外国人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热”的原因之一。
这让很多人想起200多年前盛行欧洲的另一股“中国热”。当时中国的发展相对欧洲已经开始停滞,但它体现出来的整体风度依然让欧洲人景仰,依然是被关注乃至被学习的目标。今天的中国已经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60%的青霉素,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依然存在大规模赤字。据文化部负责人前不久披露,中国文化贸易存在着10∶1的严重逆差,面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在很多地方,中国文化给人的印象还只是武术、京剧脸谱、大红灯笼等,并未形成影响全球的文化力。不久前,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让人深思:“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
很多人也注意到,在新一轮“中国热”中,“热”的不仅仅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惊叹和溢美之词,世界上也还有一些人在担忧崛起的中国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种种“威胁论”此起彼伏。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热”不等于沟通,交流未必意味着认同,传统不等于现实影响力。在本次调查中,49.7%的人认为“中国热”对我们来说更多地可能是一种挑战,33.9%的人认为是一种机会,另外15.6%的人则持观望态度。
中国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民众心理日益成熟。我们今天已不会惊怒于最无理的造谣谩骂,但也不会轻易地沾沾自喜于廉价的溢美之词。很多人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经济增长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同时,中国国内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贫富差距,社会保障,以及就业问题等。在本次调查中,对于《时代》周刊“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说法,人们颇有争议:36.0%对这一说法表示认可,但同时有42.9%的人并不赞同,20.1%的人则认为“说不好”。
有评论指出,对于国外主流媒体的“中国热”,我们应该清醒对待。因为他们“只注意到北京上海的发达和繁荣,却不知道中西部农村的贫穷和落后;只注意到中国游客超强的购买力,却不知道他们花掉的还有四姑六姨的多年积蓄;只注意到到处是中国制造,却不知道很少有“中国创造”。
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掀起新一轮关注中国崛起的热潮,情绪化的论调逐渐减少,客观务实的报道分析相应上升;“中国威胁论”的调门降低,“中国责任论”的声音上升,这无疑是一种进步。有人甚至将此解读为“为中国崛起欢呼”。但《时代》周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作者的解释是,“我们只是希望引起人们对中国政治影响力的关注,谈不上为中国崛起‘欢呼’之类的说法”。
“傲慢自大非常危险。古代中国曾认为无须向外国学习任何东西,这是衰败的开始。”纪思道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一文中这样告诫美国。而对于曾经从极盛中衰落而今又重新“热”起来的中国,对于我们清醒地认知自己的现实和位置,这句话可能同样有着警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