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洋品牌公司在海外发布一些新产品,并不急于将自己的正牌产品投放中国市场,而是把这些“新产品”的水货通过各种灰色渠道,以低价渗透到中国市场,获取暴利。 观察我国手机及数码家电产品市场,某些洋品牌公司有着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他们在海外发布一些新产品,并不急于推广自己的正牌行货到中国市场上来,而是把这些“新产品”的水货通过各种灰色渠道,以低价渗透到中国市场上来,获取暴利。这种“水货”、“行货”交相共生的不正常的产品销售局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不久前,记者以购买日本某著名数码相机“记忆棒”为名,暗访了市场。这种记忆棒,原品牌相机只配装32MB规格的配置,由于速度慢、容量过小,无法满足一般用户的需要,用户只能另行购买这种品牌专有的高价、高速、大容量的记忆棒。这家洋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分别提供了64MB、128MB、256MB、512MB乃至更大容量、更高速度的记忆棒。记者在市场调查发现,一家专业经销这种洋品牌记忆棒的商场的报价是,128MB840元,原厂原配,产品地道。可是,几步之外,同是这种洋品牌记忆棒的一家经销商户,却为记者提供了256MB450元的惊人报价。记者审视再三,尽管它的包装略显简陋,但还是原厂原产,货真无假。更令记者震惊的是这位业主说,相同的洋品牌、更高的速度、更大容量的产品,她还可以提供“低价行货”。记者奇怪了,同样的品牌货,本来是容量越大、速度越快,应该是价格越高,为什么容量越大、速度越快、价格却越低呢?业主指了指产品上的标识条形码,悄悄地说:“这是地道的日本原厂货,这个水货比行货还要好;它只是没有打上中国分销厂商的商标;不信,你可以向这个品牌的中国工厂询问……” 记者以购物者的身份,试着拨通了这家洋品牌设在上海工厂的电话,报告了产品号码后,对方查验确认这是正牌产品,可以放心使用。记者问,正牌产品为什么不从正常渠道卖?对方回答说,厂家只是为了“铺货”,占领中国市场。记者再追问其中原因,大概对方感觉问者可疑,她的回答变得含含糊糊,语焉不详,最后竟匆匆放下电话。 看来,水货在这里已经成为洋品牌进行市场不正当竞争的武器。 最近,欧洲一家国际通讯产品巨头刚刚在中国推出一款音乐手机。这款高价、高档产品,号称采用全金属外壳、具有国际领先的音响技术、汇聚多种专业科技成果。令中国消费者始料未及的是,这种产品的行货刚刚在中国市场出现不到两个月,就突然降价、断货了。据来自知情人士的内部可靠消息说,断货的原因是这种机型下线不生产了,厂家转而一反常态地把所谓“改进型行货”加速度地推向中国市场。知情人透露:“虽然这种‘新产品’刚在中国内地上市,但是它的水货手机早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了。”你说怪不怪:高价行货千呼万唤不露真容,低价水货却在中国市场安营扎寨盘踞销售多时了。洋品牌厂家赚了个盆满钵盈,适时转向,也在预料之中。 一些跨国产业巨头发布新产品,往往是高价出台,并不在中国推广。他们的表现,要么是隐迹遁形,不见踪影;要么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悄悄地操作原厂水货,以低价进入中国市场地下销售。 据知情人介绍,东亚某国一家通讯产品工厂刚刚推出高价新款彩屏手机,我国市场上就出现了汹汹冒出的同类低价水货产品。这些原厂水货的配件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在地下进行简单加工组装,再悄悄地以低价水货手机占领市场,获取暴利。国内一家大型电子企业不明就里,竟贸然引进那家异国通讯工厂的同类型手机,进行贴牌生产。结果,作为同行,他们生产的同类型手机竟大量滞销,不长的时间里就出现了8000多万元的巨额亏损。他们掉进人家的陷阱里,生产出来的高价产品,根本无法跳出那些低价水货机形成的市场销售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