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6-12-18 本报记者:朱凯 张保淑 来源:《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8日 12版 |
|
|
卡塔尔人口只有80万,面积不过1.1万平方公里。这个小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达到每年6万多美元。 作为亚运会历史上最小的东道国,卡塔尔却扮演了最大方的角色。卡塔尔人办亚运会投入的28亿美元,完全由财大气粗的政府“掏腰包”。从表面看来,他们似乎没有一点赚钱的想法,也压根儿没有在市场开发方面动过脑筋。 为了办好亚运会,卡塔尔请来了世界上最好的体育赛事管理团队来运作,开幕式也以奥运会标准来要求。卡塔尔一掷千金甩出大手笔,似乎毫不在乎成本控制,让人惊讶,如此巨额投入,多哈亚运会能给卡塔尔带来什么呢? 多哈亚组委副秘书长艾默德告诉记者,卡塔尔当初申办亚运会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全面提升卡塔尔的软硬件环境。“亚运会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活动之一,筹办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盛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全面提升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能力,不仅使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医疗服务体系等软件环境。” 卡塔尔成功地为亚洲体育大家庭搭建了一个和平、友谊的舞台,这让艾默德非常自豪,尽管花去巨资,但他认为卡塔尔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们的文化理想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世界上很多人通过亚运会了解到我们追求的价值,纷纷对我们的文明文化再定位、再认识,这种效果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此外,就软硬件环境来说,亚运遗产已经明显呈现出来,短短三年间,多哈座座现代化体育场馆拔地而起,新建的条条宽广的马路将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连接起来,相关法律法规也得到修改完善。 艾默德预言,多哈很快将成为中东地区的旅游中心,因为“亚运期间及前后一个月,全亚洲甚至全世界都在瞩目多哈,谈论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各国朋友了解到在波斯湾之畔有这样一个美丽城市,很多人将会光临此地,感受这里的风情。” 凭借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卡塔尔富甲天下,当地人享受着石油带来的滚滚财富,过着悠闲的生活。可这样的日子能过多久?石油总有开采殆尽的一天,那时卡塔尔又靠什么发展?居安思危的卡塔尔人正在思考着经济转型之路。 卡塔尔人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资源经济具有不可持续性,而知识经济形态才是发展的真正方向,卡塔尔必须现在就着手实现向知识经济的转轨,打造现代化的知识中心、教育中心,以多哈亚运为契机,全面改造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国资本、技术、人才,实现向现代经济形态的转型。 在亚运会主新闻中心旁,一座座高楼仍在日夜施工,这里是多哈未来的中央商务区,它将在亚运会之后不久全面投入使用。今天的多哈,已初显现代化大都市的框架,随着亚运会的举办,卡塔尔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亚运会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卡塔尔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现在,卡塔尔正在亚运“星盘”指引下,实现着自己经济转型的伟大目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