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一些国家召回中国产品的报道频频见于媒体,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声不断高涨。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都表态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 正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也同期举行了以“强化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与合作,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题的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 “中国制造”的公信度到底有多高?中国政府如何严把出口食品质量“安全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国际出路何在?
|
10月28日,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广西农垦集团工作人员向客人介绍中国绿色农产品。新华社发(杨绍功
摄) | 国际舆论对“中国制造”质疑的背后
今年3月,根据美国FDA提供的信息,从中国进口的麦麸生产的宠物食品导致美国100多只宠物猫死亡,调查人员称,宠物死亡的原因是食品中含有有毒物质三聚氰胺。祸不单行,美国一些州的猪和鸡也被喂食了含有三聚氰胺的饲料。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祸及美国”、“中国危险地放慢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宠物毒粮”事件一时间让国际舆论对中国食品安全高度关注,不实的传言和不利的消息顿起。 舆论对“中国制造”质疑背后到底有何真相?是否真如有些媒体所言?中国政府如何面对? “真相一是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我们以负责任的态度依法进行了严肃处理。”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上说。中方查明两家企业在出口的宠物饲料原料中违规添加“三聚氰胺”(Melamine),并以非法手段逃避检验检疫。中国政府立即查封两企业,责令两企业召回有关出口产品,并取消了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对两家企业的负责人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 真相二是一些商家借此商业炒作,进行不实报道。“中策轮胎”质量缺陷问题,经调查表明是美方经销商为诉讼目的进行的商业炒作。在事实面前,该经销商不得不向美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承认,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生产的轮胎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美国标准。 真相三是中外质量安全标准存在差异。例如铅含量的标准问题,经查不同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在不同的产品上标准也可能不一样。 真相四是国外品牌商的设计责任。美国美泰公司于今年8月14日在全球召回1815万件中国产含磁性小零件玩具。召回的原因是玩具中含有可能脱落并造成儿童误吞的磁铁。美泰全球业务行政副总裁迪汤姆9月21日在北京承认,美泰所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设计缺陷所致,而不是中国制造商的问题。 “总的来看,中国产品的质量是不错的。我们同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也开展了良好的合作。”马来西亚卫生部长蔡细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抨击有时只是一些人在小题大做。 据他介绍,今年以来,马来西亚从中国进口的上千批食品中,只有18批、12种食品存在一些小的质量问题,这和马来西亚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食品情况基本是一样的。
“一个模式,十项制度”:食品质量“安全门”
记者了解到,尽管发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政府针对上述质疑,以此为契机,多措并举确保质量安全。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加强食品等产品监督管理特别条例》、《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同时,国务院部署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定了8个整治专项、20个具体目标和12个硬性指标。专项整治正向纵深发展,向基层推进。 “其实中国政府在确保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方面,近年来下了苦功,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政府建立了以‘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严把出口‘安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检验检疫局局长黄涛说。 一个模式就是,对出口食品实施“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即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料必须来自符合要求的种养殖基地,在出口种养殖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实施标准化种植、养殖。 十项制度包括,源头监管三项:对种植养殖基地实施检验检疫备案管理制度、疫情疫病监测制度和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工厂监管三项:严格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全面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稳步推行高风险大型出口食品生产企业驻厂检验检疫官制度;产品监管三项:对出口食品的法定检验检疫制度、质量追溯与不合格品召回制度、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制度;诚信建设一项:对出口食品企业实施红黑名单制度。 记者了解到,除“一个模式,十项制度”的“紧箍咒”外,还在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在标准化方面,中国已发布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965余项,食品行业标准2900余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34项,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相对合理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法律法规方面,涉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有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11部法律和22部法规。在认证认可体系方面,基本建立了食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认证认可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说:“通过这些制度和措施,实现了对出口食品从农田到出口的全过程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从源头抓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
八点建议加速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尽管创立了‘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商品质量管理体系,但是由于国与国之间标准差异,法律法规不同,使得国际间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争议依然不断。当务之急,亟待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通过谈判、协商、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这也是WTO有关规则、国际标准鼓励和提倡的做法。”黄涛说。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上,中国及东盟国家领导人就加强中国—东盟食品安全合作、促进食品贸易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达成了共识。 为了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食品质量安全的国际合作,在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上,中方向东盟方面提出了八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承担保证食品安全的责任;二是积极推进各方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信息方面的交流,增加法律法规、标准和信息方面的透明度,增进相互理解与互信;三是增加食品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互访和交流,共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水平;四是各自指定联络点,及时相互通报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五是建立通报机制,任何一方对其他各方的食品采取新的安全卫生措施前,都通过联络点事先通报;六是担负起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确保相互出口食品的安全;七是打击非法食品贸易,防范蓄意制造食品安全事件的行为;八是每两年召开一次司局级进出口食品安全磋商会议。 “我们一致同意确保食品安全是大家的共同责任,各方应进一步加强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尼古拉斯·德门说。 据悉,目前,中国已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并发挥了良好作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已与15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其中与46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3个双边质检长效合作磋商机制。今年9月12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与欧盟在北京共同召开了中欧SPS和食品安全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全会,11月“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魏传忠说,食品质量安全是世界所有国家和政府的共同追求,通过这些会议或活动,履行双方已有的承诺,面对面地磋商解决双边贸易中出现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避免将技术问题贸易化甚至政治化。同时,认真讨论分析双方质检体系、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寻找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方法。 |